「伤寒医诀串解」

卷四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卷四(1/3)

太阴篇

(太阴为湿土纯阴之脏也。病入太阴。从阴化者多。从阳化者少。)

何谓太阴之邪从阴化。伤寒论云。腹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时腹自痛。是也。宜理中丸汤主之。不愈。宜四逆辈。

何谓太阴之邪从阳化。伤寒论云。发汗后不解。腹痛。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是也。又曰。腹满时痛。属太阴也。时痛者。谓腹时痛时止。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大便坚实而痛。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内经云。太阴之上。湿气治之。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又曰。太阴从本。

又曰。太阴为开。又热病论曰。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伤寒论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按伤寒论太阴病脉证。只有八条。后人谓为散失不全。及王叔和之变乱。而不知八条中有体有用有法有方。真能读者。则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矣。所可疑者。自第一节提纲外。其第二节云。太阴中风证。四肢烦疼等句。言其欲愈之脉。而不言未愈时何如施治。第三节云。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以太阴主开。地辟于丑。故愈于其时也。第四节云。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而不言脉若不浮。如何施治。惟于第五节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曰辈者。凡理中汤通脉四逆汤吴茱萸汤之类。皆在其中。第六节云。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策七节云。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第八节云。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为训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此外并无方治。

以为少则诚少矣。而不知两节两出其方。大具经权之道。宜分两截看。

仲景所谓太阴证。与内经人伤于寒为热病。腹满嗌干证不同。提纲皆言寒湿为病。以四逆汤为治内正法。桂枝汤为治外正法。自第一节至第五节。一意浅深相承。不离此旨。所谓经也。此为上半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伤寒医诀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