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医诀串解」

卷四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卷四(2/3)

第六节言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十二句。意者太阴以中见为主。以上五节。言不得中见之寒证。若中见太过。太阴湿土。不与寒合而与热合。若小便利。则不发黄。若暴烦下利。则腐秽当去。是常证之外。

略有变局。另作一小段。承上即以起下。第七节言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腹满时痛。大实痛者。以桂枝加芍药加大黄为主治。一以和太阴之经络。变四逆辈之温而为和法。变桂枝汤之解外而为通调内外法。是于有力处通其权也。一以脾胃相连。不为太阴之开。便为阳明之阖。既阖而为大实痛。不得不借阳明之快捷方式。以去脾家之腐秽。要知提纲戒下。原因腹时痛而言。此从正面审到对面以立法。又于暴烦下利十余行自止节。言其愈尚未言方。此从腐秽既下后。而想到不自下时之治法。是于无方处互明方意以通权。此为下半截。

总而言之。四逆辈桂枝汤。及桂枝加芍药。桂枝加大黄汤。皆太阴病之要剂。若不渴则四逆辈必须。若脉弱则芍黄等慎用。脉浮有向外之势。桂枝汤之利导最宜。烦疼当未愈之时。桂枝加芍药汤亦可通用。原文虽止八条。而诸法无有不具。柯韵伯等增入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白散麻仁丸等方。欲广其用。反废其活法。大抵未读圣经之前。先闻砭剥叔和之语。谓非经文。无不可以任意增减移易。致有是举耳。

按沈尧封云。太阴阳明。俱属土。同主中州。病则先形诸腹。阳明为阳土。阳道实。故病则胃家实而非满也。太阴为阴土。阴道虚。故病则腹满而不能实也。凡风燥热三阳邪犯阳明。寒与温二阴邪犯太阴。阳邪犯阳则能食而不呕。阴邪犯阴则不能食而吐。阳邪犯阳则不大便。阴邪犯阴则自利。证俱相反可认。若误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在阳邪则懊而烦。在阴邪则胸下结硬。倘再误攻。必致利不止而死。此太阴病之提纲。凡称太阴。俱指腹满言。

按柯韵伯云。内经云。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嗌干。此热伤太阴。自阳部注经之证。非论中所云太阴自病也。仲景以太阴自病为提纲。因太阴主内。故提纲中不及中风四肢烦疼之表。又为阴中之至阴。故提纲中不及热病嗌干之证。太阴为开。又阴道虚。太阴主脾所生病。脾主湿。又主输。故提纲中主腹满时痛而吐利。皆是里虚不固。湿胜外溢之证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伤寒医诀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