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第312章 【人物篇】史迪威5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312章 【人物篇】史迪威5(1/6)

【人物篇】史迪威5:罗斯福为何最终放弃史迪威?

1944年7月22日,第一批“迪克西使团”成员到访延安,“迪克西”一词源自于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泛指美国南部各州,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寓意——“太阳照耀的地方”。cuiyume

“迪克西使团”的正式名称是“中缅印战区美军观察团”,成员全部来自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战争期间他们归史迪威领导。使团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即考察这里的武装力量是否值得重视,是否有与美国合作的基础,是否需要向他们提供援助物资。

促成使团到访的正是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当年3月,他正式提出申请,派出美军观察团赴延安考察,但遭到蒋介石的反对。美国总统罗斯福为此事专门委派副总统华莱士访问重庆,并说服了蒋介石。但华莱士在华期间,包括宋子文和陈纳德都向其提出“必须将史迪威召回美国”的建议。华莱士由此得出结论:为了解决中国问题,史迪威必须离开。

史迪威在华担任中国战区盟军参谋长期间,蒋介石曾不止一次地向美国提出将其召回。美军内部一直都支持他,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陆军总长马歇尔。马歇尔“护犊子”的性格是出了名的,欧洲战场上他保全了惹是生非却打仗无往不胜的小乔治·巴顿;在太平洋战场上,他保全了得意忘形、泄露美军最高机密的亚历山大·帕奇;而在中缅印战区,他又一次次成为史迪威的后盾。

史迪威这一次的危机还有个背景,当时恰逢日军在中国发起豫湘桂会战。面对日寇潮水般的进攻,国军在战场上一败涂地,使蒋介石曾经在国际上树立的英雄形象大打折扣。

当史迪威再次遭遇危机时,马歇尔曾询问过史迪威的态度,后者提出:“假如总统向蒋介石发一份内容强硬的电报,强调我们在中国的投资和利益,和中国一直忽视的军队的严重状况。坚持在紧急情况下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蒋介石或许会被迫授予我指挥权力。我相信中国军队会接受我的。”

他还提醒说:“如果允许蒋介石及其一伙控制租借法案供应物资,你知道谁将得到供应。你也知道谁将得不到供应,我们总得想办法将武器交给延安,他们是要打仗的。”

马歇尔听了史迪威的陈述后,立即以参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