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第311章 【人物篇】史迪威4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311章 【人物篇】史迪威4(1/8)

【人物篇】史迪威4:透过“缅北反攻”看中美士兵的素质差距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新编第38师第112团在团长陈鸣人的率领下越过印缅边境的野人山,开启了缅北反攻的序幕。jingyunme

与18个月前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相比,缅北反攻的条件已经改善了很多。在最高决策层,驻印军得到了蒋介石的全力支持,除了在印度的两个中国师,他还同意尽快从国内抽调3个师,交给史迪威指挥。

英国人不像当初那样忌惮中国介入缅甸太深,以致影响其在缅甸的统治力。不过这倒不是英国人变得大度开明,而是他们认为缅北的反攻几乎没有取胜的可能。当驻印军在1944年5月17日攻占密支那机场时,英国举国哗然。丘吉尔质问蒙巴顿“他们是怎么从天而降的”!

在整个作战部署上,盟军将从四路出击。

在缅北,除了中国驻印军之外,集结在怒江(缅甸称“萨尔温江”)北岸的中国远征军将渡江南下,与驻印军形成掎角之势;

英军将领温盖特指挥的第3印度师将在日军后方实施空降,破坏日军的整体防御部署;

在缅南,英军第14集团军将派出一个军发起牵制性进攻,以策应这次缅北反攻。

与1942年第一次入缅作战相比,盟军的四路进攻部队虽然可以看作是一个进攻整体,但也相对独立,不必担心彼此间缺乏协作导致整个战局恶化。

在前线指挥上,蒋介石没有束缚史迪威的手脚。整个反攻期间也没有1942年时经常出现的自相矛盾的作战指令。与此同时,驻印军经过一年多的整训,加上全部换装新武器,在单兵素质和部队火力上都已经优于对面的日军。

总而言之,除了号称“世界上最恶劣”的气候,史迪威和他指挥的中国驻印军占据着所有有利因素。这些最终成就了他一生最重大的功绩。

史迪威将作战计划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远征军将越过印缅边境,进入缅甸,掩护身后的美军两个工兵团修筑公路;第二阶段是夺取胡康河谷入口新背洋、于邦,以便反攻部队完成展开;第三阶段是经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南下,最终夺取缅北重镇密支那,并计划在那里与滇西反攻的中国远征军会师。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