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第218章 【人物篇】希特勒3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218章 【人物篇】希特勒3(1/11)

【人物篇】希特勒3:从无到有,为什么这么顺利?

阿道夫·希特勒并不是自愿加入工人党的,他在1919年的夏天调入梅耳上尉领导了一个部门,这个新部门负责调查军队里的“反叛”行为。yunxuanme同时“临时国防军”实际负责人鲁登道夫还想渗透进工人组织,因为他觉得德国军队需要这些组织的支持。

在投入工作前,这个部门的成员被送到慕尼黑大学接受专门训练,阿道夫因此结识了米勒教授。一次,米勒教授讲完课,照例让这群学生自由讨论。他发现学生们都围拢在一起,中间有一个人正用深沉的嗓音发表演讲。他透过人群发现演讲者有一副苍白的小脸,胡子修理得整整齐齐,蓝色的眼睛里放出狂热的光芒。

米勒教授的妹夫叫戈特弗雷德·费德尔,他是一名经济学家,主张将银行国有化,以解除犹太人对德国民众(利息奴隶)的盘剥。他被邀请来给学生们讲述金融常识,也借机向学生们灌输自己的主张。阿道夫听了费德尔的课后,认为自己找到了未来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他还找来《资本论》重新研读了一遍,认为自己读懂了它。

1919年9月12日,在费雷尔的邀请下,阿道夫参加了工人党组织的一次聚会。按照梅耳上尉的要求,这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当时希特勒肯定没有意识到,这是他日后“事业”的起点。

此时的工人党充其量算是一个沙龙,成员只有几十个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除了费雷尔之外,还包括:安东·德莱克斯勒是创始人,他曾经是一名钳工,没有什么文化;阿尔弗雷德·罗森堡是一名建筑学博士,还是一位富商的儿子;迪特里希·埃卡特是一名成功的剧作家,也是众人的长者,比希特勒大21岁。

这些人本不应该有交集,他们不属于一个阶层,也不属于一个行业。但他们身上有三个共同的标签,即:反犹、日耳曼民族至上、德国至上。费德尔之所以把希特勒拉进来,除了了解到后者有演讲方面的才能外,也许更看重的是希特勒在不久前完成的一份报告,他在报告里谈及犹太问题的时,在结论处用了“清除”这个词。

与费雷尔的盛情相比,希特勒后来对自己第一次参加他们的集会印象很模糊,甚至在自传中都没有提及。在那天黄昏,他走进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