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第217章 【人物篇】希特勒2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217章 【人物篇】希特勒2(1/10)

【人物篇】希特勒2:25岁的下士在一战时的表现如何?

1914年至1920年,对于阿道夫·希特勒来说是人生最重要的几年。xinruome如果他能进入一所美术学院,那他的人生路线很可能会是成为一名艺术家,至少会是一名从事艺术领域工作的普通人。

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认知和周围的环境决定了我们如何去面对。让希特勒选择走向极端的有三个方面,其一是那场打掉德国脊梁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二是当时德国无处不在的激烈思想浪潮;其三,也是最重要就是其本人如何对待来自外部的复杂信息。

25岁的希特勒全程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大战结束时,他已年近30岁,仍然是一个落魄的士兵。此时的他内心塞满了两样东西,一个是愤懑,另一个就是彷徨。他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战后德国混乱的局面,逐渐让这个人“认清了现实”,立志要改变这个世界。于是他把藏在心里的那些“真理”呈现给了众人,在一群狂热信徒的簇拥下,掀起了一股历史巨浪。

1913年的夏天,24岁的希特勒来到了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相比于维也纳,他更喜欢富有活力和朝气的慕尼黑。阿道夫在施霍宾区施莱斯默大街34号落下了脚,这里是波普夫妇开的一家缝衣铺,他们将自家三楼的一个房间租给了阿道夫。

房间里有床、桌子、沙发和椅子,在登记表上他填写的信息是:阿道夫·希特勒,建筑画师,来自维也纳。波普夫妇很热情,他们没有嫌弃这位面容消瘦、衣衫褴褛的年轻人,实际上在当时像阿道夫这样打扮的人并不少见。

施霍宾区是一个人口复杂的区,这里有大量从东方逃来的难民。在施莱斯默大街上,距离波普缝衣铺不远的地方还曾经居住着一个叫梅尔的先生,他来自沙俄,真名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列宁。

在波普太太的眼中,这个奥地利青年“很迷人”,容易相处而且乐于助人。在搬进来的第一天,阿道夫就钻进房间画了几个小时的画。在之后的时间里,他除了画画就是看书。波普太太问过阿道夫,从早到晚读这些又厚又沉的书对绘画有什么用吗?他挽起她的胳膊回答:“亲爱的波普太太,有谁知道生活中什么可以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