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第188章 【中国战场】第三次长沙会战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188章 【中国战场】第三次长沙会战(1/12)

【中国战场】第三次长沙会战:抗战正面战场最漂亮的一场胜利

1941年11月,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一个月后,第9战区召开“第二次长沙会战检讨会议”,总结上次会战中的经验教训。roufengme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痛定思痛,在会上提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天炉战法”。

这个颇有些仙侠风格的作战方案,实则是薛岳根据湖南特有的地形以及前两次会战的经验得出的。湖南的地形是东、西、南三面环山,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中部和湘北地势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湘北虽然地势平坦,但从岳阳至长沙横亘着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和浏阳河四条水系,构成数道天然屏障。日寇对第九战区的进攻每次均以打击国军有生力量为主,不以攻占长沙等重要城市为目的,就是因为即便夺取湘北、湘中城镇,地形地势上也会处于三面居高临下的威胁,无法固守。

此外,中日双方兵力对比上,国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而日寇战斗力和机动性更强,所以国军整体上处于劣势。这种局面就造成了国军无力主动向日寇第11军发起反攻,只能待其进攻时寻找战机。

薛岳的“天炉战法”就是依托湖南的特有地形和中日双方的实力做出的作战方案,即当日寇进攻时,国军务必依托新墙河、汨罗江和捞刀河三条长沙以北的水系逐次抵抗日寇,以削弱其进攻锐力,尔后逐次向东西两侧山地转移,形成天炉战法的“炉壁”,其与前两次会战采取的作战方式并无太大差别。

要紧的是“炉膛”,日寇两次南下都不会推进至湘南山地地带,因此处不利于日寇进攻。所以在恰当的位置作为炉膛至关重要,前两次与日寇决战的地域,薛岳都选择在长沙以北汨罗江和捞刀河之间,而此时日寇距离进攻出发地尚不算远,后勤供给仍然有一定的保障。而且日寇此时的消耗也并不巨大,国军在这里与其决战时,往往承担巨大的压力。

此外,如选在长沙以北地区决战,“炉壁”深度也不够,各部在后期追击时,因作战空间和时间不足,不能有效地捕捉战机。因此薛岳决定将“炉底”定在长沙城。薛岳判断,日寇到达长沙城下时,兵力分散、远离后方、部队消耗较大,兵峰已经顿挫。国军此时以逸待劳,坚守长沙数日,再使用机动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