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第182章 【中国战场】第一次长沙会战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182章 【中国战场】第一次长沙会战(1/8)

【中国战场】第一次长沙会战:“三阳线”战略态势的形成

全面抗战前,民国时期著名军事战略家蒋百里就提出过“三阳线”国防防御地带主张,即以洛阳、襄阳、衡阳为基点的“三阳线”将中国分为东西两个地带,以东采取空间换取时间,消耗、疲惫敌人的战略;以西采取大纵深的防御,积蓄力量、坚持持久抗战。mingmengme他的理由是:与工业国家不同,中国作为相对松散的农业国,没有要害可抓,即使最重要的沿海地区被占领,其他地区足以支持持久抗战。

长沙就处在这条“三阳线”上。它位于湘中丘陵地区,洞庭湖南端,北面有浏阳河、新墙河、汨罗江三条大河,东面有幕埠山、九岭、万洋山屏障,西、南山脉纵横,构成天然的持久抵抗地带。抗战时期长沙隶属第9战区防御范围,中日双方在此共进行了三次会战,在1944年的豫湘桂会战中长沙沦陷。

在第一次长沙会战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曾经制定了两套作战方案。一套由副总参谋长白崇禧拟定,他认为:“武汉地区的日寇(第11军)分驻长江江南、江北,与中国军队第5战区和第9战区重兵对峙,能够执行赣湘会战(即长沙会战)的兵力不会超过其现兵力的半数,加上始终受到江北中国第5战区的威胁,在湘赣用兵不会太久。为确保歼灭南面之敌,应扩大战场范围,分散敌军和拉大敌人后勤补给线,待敌军劳师疲惫之时,发起反击以歼灭。”

据此,白崇禧主张在会战时,第9战区可且战且退,必要时放弃长沙,在衡阳一带正面对敌实施反击,以幕埠山、九岭潜伏的国军西进,遮断日寇陆上和水上退路进行截击。同时,在会战期间第5战区所属部队应对日寇发起牵制性作战,防止日寇对长沙作战前线增援。

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第9战区司令陈诚(1938年10月1日由薛岳继任战区司令)对上述作战方案基本赞同,两者的区别是不赞同放弃长沙。他认为:“日寇进攻长沙的目的是打通粤汉铁路,敌一旦得逞就能北接平汉、平绥、中长各线,连接南方的广九、湘黔铁路,纵贯中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将全部落入敌手,这样日寇就可以更便捷、快速地机动,对后续作战影响巨大。”

所以他主张:“把决战的战场设定在长沙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