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第141章 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1)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141章 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1)(1/10)

【苏德战场】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1):你有9000辆坦克吗?我有

苏军经过1944年实施的“十次打击”后,东线的战局已经十分明朗了,胜利只是时间的问题。mingmengme德国是否已经准备束手就擒了呢?显然也不是。在东线德军仍然保持了220多万的兵力(不包括海空军),这样一支军队无论在哪里都是可怕的存在。不仅如此,德国国内军工企业在施佩尔的领导下,仍然可以持续地为前线输送大量武器,尤其是决定战场胜负的坦克和强击火炮。到了1945年初,德军在东线有近30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按照德军内部的评估,苏军如果没有9000辆坦克,是无法战胜装备性能更强,训练素质更高的德军的。

进入1944年冬季,苏军在各个方向都转入防御。按照斯大林的打算,苏军需要一段时间休整,补充兵员,为前线储备物资,等到天气转好再对德军实施一轮有决定意义的攻势。

1945年初,苏德双方的战场态势大致如下:

在北极圈,芬兰已经在去年9月份退出战争,苏德双方虽然都在这里保持了一支相当数量的军队,可彼此都没有发起新的攻势的打算。直到二战结束,北欧地区(主要在挪威)的德军近40万人向盟军投降。在这个地区的苏军是戈沃罗夫元帅指挥的列宁格勒方面军,统帅部没有给他们下达新的作战任务。

在波罗的海的拉脱维亚,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第16和第18集团军孤守库尔兰半岛。由于他们西撤东普鲁士的通道被苏军切断,维系该集团军群和德国本土联系只能依靠海上。在1944年10月,退守到半岛的德军有50万之众。之后一部分兵力从海上被撤走,至1945年初,半岛的守军改称“库尔兰集团军群”,改编后该集群仍然有40万兵力。与德军对峙的是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1和第2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已经撤销)。

在东普鲁士和波兰北部,经历巴格拉季昂战役惨败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分退守这里。这里是德国本土,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坚守。1944年夏秋之际,希特勒向这里加强了大量装甲部队。同样在1945年初,这部分德军改称“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2、第4集团军和第3装甲集团军。当面苏军是白俄罗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