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第140章 【苏德战场】佩特萨莫战役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140章 【苏德战场】佩特萨莫战役(1/10)

【苏德战场】1944年十次打击之十佩特萨莫战役:北极圈的战火

早在1941年苏德战场爆发之初,位于苏联最北部的摩尔曼斯克地区就是苏军双方交战的战场。xinyoume由于战斗规模相比于列宁格勒、莫斯科和基辅方向要小得多,所以很少被关注。

在巴巴罗萨战役计划中,除了北方、中央和南方集团军群外,德军统帅部还在芬兰、挪威和苏联三国交界地区部署了一支偏师-挪威集团军。该集团军下辖3个军包括迪特尔的挪威山地军、法格的第36步兵军和1个芬兰军,集团军司令施通普夫上将,共5个德国师,总兵力约97万人。

施通普夫的任务有三个,其一是夺取苏联的摩尔曼斯克,切断摩尔曼斯克港(苏联在北冰洋上最重要的不冻港)通往内地的铁路线,阻碍苏联北面的航运;其二是控制巴伦支海沿岸,改善德国海军后方基地的条件,并威胁苏联经北冰洋与英国的海上交通;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芬兰北部的佩特萨莫地区,有一座镍矿,是德国重要的军工原料供应地。德国本土非常缺乏镍,而这种战略物资对于制造优质合金钢又是不可或缺的原料。早在1940年10月,德国和芬兰达成协议,芬兰将这座煤矿献给了德国。

苏军在摩尔曼斯克地区驻守的是弗罗洛夫指挥的第14集团军,兵力仅有52万人,而他要防守的地区是长达560多公里的苏芬北部边境线。

由于这里每年大部分时间处在冰雪覆盖之下,所以人迹罕至、道路稀少,并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因此,德军和苏军在这里部署的重型装备都很有限。战争初期,苏军在各个战线上都处于劣势。在摩尔曼斯克地区,苏军在装备上同样大大少于对面的德军。

1941年6月29日,德军挪威集团军所属山地军在迪特尔的指挥下,在战线北段越过苏联设置的“第1号国界界碑”进入苏联境内。由于战争已经发生一个星期,弗罗洛夫的部队已经进入全面戒备状态,德军在一开始就进展不顺。直到1941年7月7日,迪特尔指挥的山地军才突破苏军防线,强渡大西利察河,进入苏军防御纵深。

也在这一天,苏海军北方舰队输送1个边防营登陆到德军后方。由于一时无法判断苏军的登陆规模,迪特尔不得不从前线抽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