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第44章 【欧洲战场】反攻:开辟第二战场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44章 【欧洲战场】反攻:开辟第二战场(1/12)

【进程篇-欧洲战场】反攻:美英法在西欧的进攻

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根本转折的一年,同盟国军队无论是在欧洲战场还是在亚洲战场上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牢牢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开始发动局部反攻,并为全面反攻做好了准备。jingyunme德日法西斯国家则大势已去,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在欧洲战场,随着意大利的投降、苏军反攻的胜利以及美英盟军准备横渡海峡作战,德国在战略上陷入穷于应付的被动局面。

莫斯科会议

1943年8月7日,丘吉尔致电斯大林,希望英美苏三国举行政府首脑会议。8月9日,斯大林复电表示同意,并建议三国外长先在莫斯科举行一次会议,作为三国首脑会晤的预备会议。

1943年10月18日,英国外交大臣艾登、美国国务卿赫尔、苏联外交委员莫洛托夫以及三国高级军事参谋人员齐聚莫斯科。正如艾登所说:“每一个主角都有他认为特别重要的议题。”苏联感兴趣的是1944年春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赫尔关心的是四大国(美、英、苏、中)签署关于战争目标和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艾登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同盟国协商与战争有关的欧洲问题的机构达成协议。

为了尽快结束战争,苏联希望会议明确规定开辟第二战场的日期,因而要求英美对此作出具体的承诺。美英反复表示进攻法国的决定没有任何改变,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西北欧的德国空军力量的削弱;进攻时德国在法国的预备队不超过12个师;在发动进攻的头两个月内,德国无法从其他战场向法国调集15个师以上的兵力。美英实际上不愿承诺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日期。

在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上,赫尔提交了一份处置德国问题的文件,主要内容有:“德国承认彻底失败;赋予联合国家占领整个德国、监督德国经济活动、遣散德国军队的权力;释放战俘和政治犯,解散集中营等,并由美苏英占领德国,成立盟国管制委员会来落实上述措施。”

艾登则主张分割德国,特别是要把普鲁士分离出去。莫洛托夫表示:“苏联完全赞成所有能够使德国将来不再战的措施,但苏联对处置德国的问题缺乏考虑。”经过协商,三国一致同意,德国应归还侵占他国的领土,边界恢复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