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第39章 【欧洲战场】大西洋上的狼群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39章 【欧洲战场】大西洋上的狼群(1/7)

希特勒上台后,以对外扩张作为承诺,取得国内大地主、大企业家和金融家的支持,随即着手扩充军备。wenmeime至1939年,德国的陆军和空军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英法国家的水平。海军的发展因需要长期建设,加上英国始终重视海军的发展,所以在世界各国海军力量对比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德国则明显落后。

1935年6月18日,德国和英国签订《德英海军协定》,规定德国海军舰船的总吨位可以相当于英国的35,德国的潜艇总吨位可以是英国的45,此后德国开始公开、大规模扩充海军。德国的海军将领为了能在未来的战争中与英国抗衡,除了全力建设海军外,也在改换思路,寻求错位打击的方法。

1936年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主张德国应重点发展潜艇,在未来战争中,用潜艇部队集中对付敌人的港口和交通枢纽。而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坚持认为未来海上作战的胜负仍然取决于海上大型舰艇的实力。1938年德国和英国的矛盾开始尖锐,海军的地位也开始突出起来。希特勒指示海军研究在海上对英国作战的可能性。1938年底,雷德尔先后向希特勒提出两个海军建设方案∶一个是将重点放在潜艇和装甲舰上,以便同英国的航运作斗争;另一个是建设一支规模不大,但却具有巨大突击力量、能够同英国海军和航运作斗争的舰队。结果,希特勒宣称在1946年前不需要海军来达到自己的统治目的,所以采用了第二个方案。但是,不论德国海军建设采取何种途径,两个方案都体现出德国海军的战略企图是要充分利用英国依赖海上运输的弱点,在战争一开始就破坏其航运。

1939年4月,希特勒宣布废除《德英海军协定》。二战爆发后,希特勒发布第1号作战指令,明确提出海军的作战任务是:“重点对英国进行经济战……必须防止敌人进入波罗的海。”而此时,雷德尔深知德国海军力量薄弱,无法与英法海军正面抗衡,遂转而赞同邓尼茨的主张,将潜艇作为反封锁的最佳兵力,确定海军建设的重点是建造潜艇。

英国的战略受到地理环境和几个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特点影响,英国本土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市场有限,其中75的石油、95的铜、99的铅、88的铁矿石、89的小麦、84的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