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33-1【中国战场】拉锯战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33-1【中国战场】拉锯战(1/8)

【进程篇-中国战场】拉锯战:无奈的防守反击

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中国的全面抗战已经进行15个月。yingmengme日寇在中国投入100多万部队,付出近45万人的伤亡,没有结束这场战争,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从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广东的4000多公里的正面战场,国军200多个师与日寇形成对峙。

在日寇占领区,八路军和新四军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晋察冀、晋绥、晋西南、晋冀豫、冀鲁边、山东、苏南、皖南、皖中、豫东等抗日根据地,抗日武装发展至18万人,根据地和游击区人口5000万,日寇在占领区只能控制主要城镇和交通线。

在日本战史中记录道:“占领地区特别是华北和华中方面,由于徐州和汉口作战而兵团外调,移动频繁,造成后方兵力不足,只能保持点和线。前线方面也在扩大,以致到处配备薄弱。敌人乘此弱点,遂逐次企图扰乱后方乃至进行局部反攻。”

从外史资料中也能够反映出,在这样一种战争态势下,日寇若想继续维持战略进攻的势头,就必须投入更多的兵力和物资,并准备承担远甚于以往的人员及物资的消耗。即使如此,日寇也没有胜算的把握,更何况15个月的战争已使日本的军力、国力不堪重负。

1938年4月,日寇实施第二次军需动员,采取利用代用品、回收废品乃至降低产品规格的措施,以减少原料供应不足的困难。在兵力结构上,截至1938年8月,在华日寇中现役兵仅占113,预备役兵占226,后备役兵占452,补充兵占209,战斗部队的战力正在下降。在经济上,日本的出口受原料不足影响明显下降,1938年上半年同比下降329;进口下降196;黄金储备从战前的388吨降至25吨。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9月,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签署《慕尼黑协定》,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日本认识到,德国的目的绝不仅仅如此,整个欧洲距离战争已经越来越近,一旦德国与英法交战,欧洲列强将不能顾忌其在亚洲的殖民地,日本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会出现千载难逢的机会。

1938年11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