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往事」

第二十七章 陆行出川,踏上了人生的单行道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二十七章 陆行出川,踏上了人生的单行道(1/5)

七月二十八,初到成都的苏轼,被成都学官侯溥(字元叔)在嘉佑院设食,邀请苏轼谒见长老,观看佛牙并在一起共食。

席中,苏轼还把文采出众、一同前往的王箴(王闰之的弟弟)推荐给了同样是博学擅文的老乡侯溥(对小舅子还不错)。

因为,苏轼居乡的这段时间,通过与王箴等人的交往,使得王家人都对苏轼的人品学识大加赞赏。于是乎,王弗的堂妹、王介(字君锡)之幼女闰之(字季璋)被介绍给苏轼为续弦。

十月二十六,苏轼把先前得于凤翔某客商手中唐朝吴道玄所画的四菩萨像,在父亲病逝后施舍给了曾与之交往的和尚惟简。

惟简得到后极为珍重,专门建造一座阁楼收藏它,且把苏老泉的遗像置于画板之上。如今,这座阁楼已经建成,苏轼就应邀专门做了一篇记文《四菩萨阁记》。

从嘉祐年间到现在的治平时期,苏轼两度回乡奔丧,在家乡眉山停留的这两段时间里,经常往来于青神县西边的瑞草桥。

瑞草桥,也就是苏轼与王弗相恋的见证地。

如果说“唤鱼池”是让苏轼与王弗二人结识的地方,那瑞草桥则是二人从相识到相恋的见证地。

虽然说如今已经我们已经看不到瑞草桥的身影,但是它确实是真实存在过的,在《青神县志》上明确记载着:“据《渭南文集》(卷三十一)《跋程正伯所藏山谷贴》中有:‘程子他日幅巾筇杖,渡青衣江,相羊唤鱼潭、瑞草桥清泉翠樾之间’。”

意思是,古时有一程姓老者,一手持竹杖和擦汗的布巾,乘船横渡青衣江(岷江),至唤鱼池与瑞草桥之间山青水秀的中岩下寺游玩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瑞草桥在原青衣江(岷江)渡口与中岩唤鱼池很近的地方,确切地说,瑞草桥就在中岩寺对面岷江与思蒙河汇合处。

思蒙河,蜿蜒数十里,流入青神的刘家咀,从这儿的河滩右侧流入岷江,在河滩上形成约30米宽的水面。宋代,水上架有一座全木结构桥,就地取材,桥面约一米宽,用一根根树条铺成,树条之间的缝隙填满稻草,桥面上再铺上一层稻草和细沙,这便是“草桥”了。相传,因瑞峰所辖中岩山上曾产瑞草(灵芝),故将建成的草桥,取名“瑞草桥”。

苏轼新恋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东坡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