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立意创新(3/4)
讲我很荣幸,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你们可以提出疑问了。”
话音落地,王韶起身问道:“先生、如您是曹刿,领兵与齐军作战会怎么做?”
王韶还是对军事感兴趣,这个疑问等不到回家再问,这时提出疑问,听陈恪郑重回道:“两军对阵,战术必须服从战略,如庄公采纳我的建议,我会坚壁清野绝不与齐军决战,时间对我有利,就要将这场仗打成拖延战。”
“如庄公未采纳我的建议,但我认为从战略上时间对我有利,也会在战术上打成拖延战,齐军敲几通鼓我都不会出战,更不会破坏规矩,因为规矩对我有利。”
“记住、军事必须服从政治,战术必须服从战略,而战略必须服从国家的最大利益,每一名指挥官都必须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战略战术。”
陈恪说完,王韶躬身行礼,恭敬地回道:“学生明白了。”
等王韶坐下,这个表率作用实现了,一名学生起身问道:“请问先生,如何才能变强。”
陈恪笑道:“当你走进鹤翔书院得到这么多的名师教导,不就在变强吗?”
这话引来台下一众师生轻轻点头,高适也在点头中。
这时门口传来一道声音:“请问先生,您是如何从曹刿论战中得出这个结论的。”
听这道声音陈恪转脸看向门口,见一个面目清秀的少年站在门前,见他看来急忙躬身施礼。
少年的年龄与王韶相若,身材偏瘦、气质文雅。
但这不是陈恪关注的,他关注少年问出的问题,这是学习的窍门,他本来不想在这堂课上说,却因少年的提问而不得不提前说了。
但在说之前先要问一句:“小郎如何称呼?”
少年躬身回道:“回先生、学生章惇。”
听到这个名字陈恪眨眨眼,他又遇到一个熟人。
这位也与北宋某位名臣重名,但北宋名臣再多,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包拯、王安石、章惇而已。
包拯代表了民意,他在担任权知开封府一职时,汴京的百姓就有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而王安石和章惇却代表了北宋王朝的另一条出路,他俩如成功了,可能就不会出现靖康之耻。
在北宋名臣中他看重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