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舞长淮」

第144章 申报国家级非遗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144章 申报国家级非遗(2/3)

清楚了,张开大嘴,牙齿都没剩下几个了。

“哦,那太好了,先坐吧,你给她先倒杯开水。”余万金这次倒清醒过来了。

黄天珍小心地问。“爷爷多大年纪了,还没糊涂吧,说话时牙齿都快把不住风了。”

“小心点,别让他听到了,他呀,九十岁出头了,听力是有时候能听清,有时候听不清。平时,我说话都得注意些,怕他生气,人老了就成小孩子了,老小孩吗,咱们做晚辈的得理解他们。”

黄天珍点点头,搬了个小板凳坐在了余万金身边。别的像他这样大岁数的老人,离老远一身的老人味,而余万金身上一点不舒服的气味都没有,黄天珍偷偷瞄了一眼余传奇,送去了赞赏的目光。

“爷爷,你知道咱们这淮河花鼓灯还有多少传人吧,像您这岁数的。跟我说说怎么样?”

“不太多了,可有十来个了,我知道的,这几年也都走了(顺昌方言,去世了的意思)咱们淮水县的有曹树芝,为唐派花鼓灯第三代传人,从艺70多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黄丽珍,艺名小黄蜂,主攻腊花50年来继承并发展黄派艺术;陈玉华,艺名三陈子,唐派第四代传人,王传先,艺名一条绳;黄西城,艺名黄猴子,管应鹏,艺名万人迷,黄华山,艺名黄妈子;王传烈、范孝良,燕传统(艺名小金莲),吴新德(艺名海水)、杨殿环(艺名杨小姐)、尤顺武、许传友、朱占用、蔡洪金(艺名小红孩)”

余万金一边回忆一边说,黄天珍就在一旁不停地记录着,记不住的地方,打开录音笔录下来,回去整理。

“淮河花鼓灯最初派别很多,像唐派、余派、黄派,总的来看,他的文化根系植于淮北平原,流行于淮河两岸,是汉族民间舞蹈中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也是我国民间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多年来,许多同志从事这一艺术的学习、研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果,深得中外观众的喜爱,他们这一代代人的付出,咱们应该为他们写上一笔了。”

原以为连话都说不清楚的爷爷余万金,谈起花鼓灯来是那么的亲切,感情也是那样的深厚,这有些超乎黄天珍的所料。

深秋季节白天的脚步,总是显得那么急匆匆的,黄天珍觉得爷爷还没有谈些什么,太阳就渐渐向西边的地平线上溜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灯舞长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