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讲】(11/11)
。
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假设众生这样的因缘出现的时候,不能够回光返照,或者旁边没有善知识的劝导,就一昧的放纵,而不能觉悟的话,而且把这个当作是一种真实的功德,就产生大妄语,甚至造罪,命终就堕无间地狱。
劝诫保护
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佛陀说:我们应该将如来的真实教法,在佛陀灭度的末法中,要普遍的使令众生要开悟了知,以上受阴的十种差别,让修行人能够产生自我反省,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护修行人的大乘善根,使令他成就无上菩提。
受阴的十种境界,蕅益大师说跟色阴是不太一样的。色阴它的产生是竖法,是每一个都不太一样。你看,我们看色阴,有些人看到恐怖的境,有些人看到欢喜的境,每一个人看到是各式各样,每一个人境都不同。受阴不同,受阴它是横开的,它不是竖法,是境同见异,它的所观境,要嘛就是禅定,要嘛就智慧,两种境而已。但是看到这所观境以后,每一个人产生的感受就不同,境同见异,每一个人的知见不同。同样是禅定,有些人看到这个禅定还没有生起的时候产生勇猛心,有些人看到禅定没有生起的时候产生忧愁苦恼、甚至于恐惧心,所以在整个受阴当中,它是境同见异。
总而言之,它的境我们归纳成两种,受阴的境,一个是禅定的境,禅定的境还没有成就的时候是沉默孤寂的境,他成就以后是轻安快乐的境,这两种境而已。当然每一个人怎么去解读就不同,这个禅定的境。在空观智慧的境,主要的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有些人看到产生高慢,有些人产生得少为足等等。
总而言之,在感受当中,不是禅定的感受,就是对智慧的感受,从感受的接触当中,每一个人产生不同的理解,就产生误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