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第一一九讲】

上一页 简介 下一章

【第一一九讲】(10/10)

上是对,但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合乎中道,适可而止。他却把这样的心态,过分的执着,而经常的怀在心中。

经常的执着就会产生一个什么过失呢?他怀疑自己,他也不敢完全肯定,但是有这么一点想法,自己就是卢舍那佛。卢舍那佛叫「净满」,恶无不尽,善无不满,所以他也是功德圆满了;功德圆满当然就不用再去修证,也就不用再进取了,就有一种得少为足的观念出现。这种观念的产生,我们看佛陀对这种相貌的说明,如果他不对治的结果。

指名教悟

此名用心忘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佛陀说,这是在修观的过程当中,忘失恒审。他虽然在理观很强,他一念心正念真如,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在他入理观的时候,他入一种无相分别的时候,他觉得他一念不生即如如佛。这个理论上对,但是他没有从空出假,以假观来自我反省自己的阶位,没有反省在事相上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自己的定位在哪里,而一昧的沉溺在一种心即是己心,己心即是佛心,这样的一种自他不二的胜解当中。如果能够觉悟回光返照,而放弃这样的执着,他是没有过失的;而这样的一种胜解,也不是真实的圣道,他只是一时的理解而已。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假设我们把它当作真实功德想,就有一类的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中。见到别人就说,我已经成就无上第一义谛了,我已经真实的证得自他不二真空的平等之理了,我也就不必再作任何的定课,也不必增上了。这种情况,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这种情况是观慧过强,但是禅定薄弱,而产生一种得少为足的心态。「观」,我们一在强调,你修空观的时候,在大乘佛法要修假观,观一切法空,你不能坏假。你同时在理观,正念真如的时候,观照自他平等不二之理,但是在事相上你还得清楚你的阶位在哪里,你内心当中哪一方面的烦恼比较重,你内心的功德哪一方面比较殊胜,假观也是要加强的。当然这个地方,你禅定的止你要加强,否则没有禅定的支持,产生狂慧就容易得少为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