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周太祖」

第276章 三月下扬州(1)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276章 三月下扬州(1)(2/5)

分。

以往,刘卓多是在书籍与旁人的口中听到对于扬州的描述。因为对旁人没有过多的信任,刘卓心中设想的扬州是远不如自己建设数年的济南城。

如今,刘卓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若不是此行南下扬州,刘卓估计一辈子都不会明白运河对于沿线城市的影响与作用,更不清楚扬州等地的富庶与繁华。

“毕竟是由新、旧两座城组成的,比济南城大些也很正常。”苏若莹随口道。

“是啊。扬州的地理条件是济南无法比拟的。不过,既然来到了扬州,可得好好逛上一番。”

“我们三月来扬州,时间拿捏的可谓是恰到好处。此时的桃花、玉兰花都开了,到了四月,玉琼花也会盛开。此外,保障湖(即瘦西湖)的景色也不错。”

“还有琼花观、玉皇阁、文昌阁、旌忠寺、水上园林……”刘卓耐心的向众人介绍自己对于扬州的了解。

瘦西湖原为保障湖,是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水系的一部分,是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支流。

在乾隆元年的时候,钱塘诗人汪沆来到了扬州。汪沆在看过扬州的景色后,把保障湖与杭州西湖作对比,接着就下了诗句:“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扬州瘦西湖确实比杭州西湖瘦很多,起的很恰当。从此以后,扬州保障湖才被人叫做瘦西湖,

只要人们提起扬州,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扬州是一处繁华富庶之地。

无论是扬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亦或者各方面的产业发展,还有商业与文化的繁荣,无一不体现着扬州的繁盛。

早在唐朝时期,扬州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吸引了大量的商人来此贸易、定居。唐朝时期的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明清时期的扬州,同样凭借着自身的优势,成为中国境内数一数二的繁华城市。

扬州所在的淮南地区西起泸州、滁州、和州,东至扬州,基本上都是广阔的平原,属于亚热带气候。此外,该区域降雨量较为充足,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不仅种植水稻、桑麻茶竹,而且该区域的鱼虾资源也十分丰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明末:大周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