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南下淮安(3/5)
府署,是国内仅存的两座府衙之一,而另一座是河南南阳府衙。
此外,朝廷在淮安府设置了三卫,即淮安卫、大河卫、邳州卫。明朝的军制,一百二十人成为百户所,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卫大概有五千六百人。
根据朝廷在各省各府设置的卫所规律,普通的府压根不会设置一卫,只有数个府才会设置一卫。在淮安府设三卫,由此可见,朝廷对于漕运、河务、盐业的重视。
除此之外,淮安卫与大河卫直接隶属于南京的中军都督府,品级上高于其他的卫指挥使司。
与其他卫所不同的是,两个卫所的官兵还承担着漕运的任务,有数百艘的漕船,年运漕粮十万石。
“这山阳城确实比济南热闹多了。”望着淮河上不断来往的民船贾舶,苏若莹由衷感慨道。
“这是由县城的自身地理位置决定的,羡慕不来。”刘卓轻笑了一声,继续说道。
“大运河运河将我朝境内的长江、淮河、黄河等区域连接起来,各地粮食、物资可以源源不断的通过运河、河道运往各处。大运河将大明朝大半数以上的物力调动了起来,实乃我朝的命脉。”
“除了南方的几个省份、西部的一些州府,运河确实是做到了贯通南北。比如,江西、湖广、浙江的粮食运到此处,要卸粮入仓。其他州府的粮食到了淮安,也得停泊稽延。”
“淮安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地利之功占了一大半。你看那清江浦上一艘又一艘运粮的漕船,还有忙碌的运粮官员,往来的商船,修、造船只的工匠……”
“除了东昌府的临清、兖州府的济宁可以看到这幅场景,其他地方可不多见,估计也就只能在长江沿线见到了。我估计,长江上的场景绝对比此处更壮观、热闹。”结合自己对于淮安府的了解,刘卓将自己对于淮安、运河的了解讲给苏若莹听。
“夫君这般看好淮安,是不是想要在淮安大展拳脚了。”苏若莹笑着询问道。
舟车远行对于一般的瘦弱女子而言确实有些吃力,好在刘卓细心、体贴入微,不仅刻意放慢了行程,还时不时的准备各种补品。
更为重要的是,苏若莹看似柔弱,可性子极为坚韧、不服输。因而,路途中也没出现什么意外。
“倒也不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