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

第246章 “空中明星”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246章 “空中明星”(1/3)

随着讨论深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数字研发的价值。

特别是当他们发现许宁提供的模拟数据与实际试飞记录高度吻合时,态度转变尤为明显。起初带着怀疑而来的人们,在听完详尽分析后,无不露出惊讶之色。

这时,杨知书示意会议继续。“常博士,你今天的演示真是令人印象深刻。”林欧华在一旁感叹道。

“就连一向对我们持保留意见的徐进教师今天也未多加质疑。”

“老一代对于新技术总是需要时间适应。”许宁平静地说。

“关键在于用事实说话。”

随后,杨知书宣布:“基于今天的讨论,我们将重点关注带弹状态下副翼反转现象的具体发生条件。

尽管这意味着项目可能会延期,但我相信这是必要的。”

正当大家都担忧起项目的未来时,许宁再次发言,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许宁提出了一个简洁明了的计划,将副翼反效的试飞测试分为两个阶段,这番话立即吸引了会议室里每个人的目光。

此刻,他不再感受到周围投来的质疑眼神。

许宁整理了一下思绪,接着说道:“关键在于我们的计算是否能够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可以分两步走。”

他建议先选取一个相对安全的飞行条件,例如12马赫的速度和10度的攻角,来进行初步测试。

“我会计算出在这种条件下机翼上的气流模式,然后我们进行一次试飞。”他说。

“如果实际飞行数据与计算结果相匹配,那么我们就有了信心,可以进一步尝试更接近副翼反效发生的条件。”

这样的方法灵感来源于先前603研究所采用的技术,他们也使用了相似的分阶段策略来测试主动颤振控制系统,既提高了效率又保持了风险可控。

尽管这种方法并不如逐步逼近那样谨慎,但总研发师杨知书已经准备好承担这份责任。

就在许宁讲完他的提案后,一位年轻工程师提问:“您的第一步听起来可行,但要怎么验证您计算出的机翼上表面气流呢?”

还没等许宁回应,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徐进便插话解答:

“我们过去在歼8b项目中,曾利用在机身上贴毛线的方法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