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我去远方林朝阳陶玉书」

第488章 那一天不会太远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488章 那一天不会太远(6/10)

上举足轻重的大作家。

《巴黎评论》也因此而迅速为自己在法国文学界乃至国际文学界赢得了极大的声望。

昨天对林朝阳发出访谈邀请的《文学杂志》在法国名声不俗,但跟《巴黎评论》比起来却相形见绌。

《文学杂志》的影响力仅限于法国,而《巴黎评论》的影响力却是国际性的,尤其是它的“作家访谈”系列更是刊物的王牌栏目。

如果有人要推举一份当代最具专业性与声望的文学刊物,《巴黎评论》也许不是第一,但必定榜上有名。

国际上不少知名作家将它誉为二十世纪少数几份真正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许多欧美国家的作家也都以作品能够登上《巴黎评论》或被《巴黎评论》访谈为荣。

林朝阳猜想,这大概就是伽利玛出版社对他拒绝了格拉塞出版社的示好或者叫诚意吧。

其实这也是林朝阳之所以会拒绝格拉塞出版社,而坚定选择伽利玛出版社的原因。

格拉塞出版社的版税条件确实要比伽利玛出版社给的优厚了一点,但伽利玛出版社却有着格拉塞出版社比拟不了的优势。

伽利玛出版社旗下拥有着《无限》《新法兰西》等几份颇具份量的文学杂志,之前没少为林朝阳摇旗呐喊,应该说是为林朝阳获得勒诺多文学奖提供了一定的帮助的。

就连伊桑·罗杰斯刚才所提到的《巴黎评论》也与伽利玛出版社有着很好的关系。

《巴黎评论》虽然名叫“巴黎”,但却是由一群美国人创办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诞生了“垮掉的一代”。

这些青年人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

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

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

这其中有一群家境优渥的青年,他们都是毕业于哈佛、耶鲁等名校的富家子弟,拥有着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艺术追求。

冷战的兴起导致麦肯锡主义在美国社会当道,使得这群人与美国的社会现实变得格格不入。

于是乎这群人聚到了一起,来到了巴黎,创办了《巴黎评论》。

在创办早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带我去远方林朝阳陶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