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思想」

第186章 中华绒螯蟹身体与习性介绍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186章 中华绒螯蟹身体与习性介绍(3/5)

交接器位置。第二交接器为一娇小的实心棍状物,末端为柔软皮膜。

胸部有强大的附肢是胸足,共有五对,其中一对螯足、四对步足,是中华绒螯蟹的运动器官。螯足强大,成钳状,掌部密生绒毛,雄性尤甚,具有捕食、掘穴和防御的功能。第2-5对胸足的结构完全相同,叫步足具有爬行、游泳、掘穴等功能。步足中,第一、四两对步足比较扁平,前后缘有刚毛,方便游泳。胸足都由7节组成,分别叫底节、基节、座节、长节、腕节、前节、指节。

中华绒螯蟹与其它高等动物一样,内脏器官均已发育完全,具有比较完整的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生殖系统。如果打开中华绒螯蟹的背甲,内脏便裸露出来,它的胃、鳃、肝、心、生殖腺等器官都清晰可辨。

栖居特点:中华绒螯蟹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栖息的特点也有较大的差别。胚胎发育之后的蚤状幼体阶段,需在半咸水.或海水里,过浮游生活;进入大眼幼体阶段时既可在沿海河口的半咸水中生活,又可在淡水里生活,既可在水面游动,还可沿河坡爬行;到幼蟹以后,则主要是生活在淡水的河流湖泊,进行隐居与穴居生活。

中华绒螯蟹的栖居,因生态条件而有所不同,可分为隐居和穴居两种。在饵料丰足的情况,中华绒螯蟹为躲避敌害而掘洞过穴居生活,但当中华绒螯蟹生活的水域不适合中华绒螯蟹造洞穴居时,它就寻找石砾或者水草丛中隐居。尤其是水质清新,水草丰盛的江河、湖泊、沟渠等水域,中华绒螯蟹是十分喜欢栖息的。

中华绒螯蟹有明显的穴居习惯,这种习惯,幼蟹比成蟹强,雌蟹较雄蟹更明显。中华绒螯蟹营造洞穴,有很好的避敌功用,穴址多选在有水位落差的高低水位之间的坡上,洞穴一般为弯曲的管状,与地面有10-20度倾斜,底端不与外界相通。穴道深处常有少量积水,使洞中保持一定的湿度。穴洞多较隐蔽。洞口比蟹身大,洞道直径与身体相当,洞底比蟹体大2-4倍,洞深20-80厘米左右。并且一般选择土质较坚硬的陡岸造穴,这样出入方便,洞穴牢固。穴居不仅是为了防御敌害,还有利冬季越冬,水温降至10c以下时,中华绒螯蟹活动减弱,能安全度过越冬阶段,在中华绒螯蟹的幼蟹期间,它昼伏夜出,过穴居生活。一旦中华绒螯蟹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安静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