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是吃不起啊(1/3)
“王科长,等等我,我得陪着你去,要不然你搞不清楚我们村的河段,会跟隔壁村闹矛盾的。”老村长连忙跟了出去。
“哦,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啊,那好,村长你来带路吧。”
这两年大旱,水源最是紧缺,为抢水而起争端是常有的事,所以王向东当然要注意了,依着老村长的指引,开车来到通惠河北岸的一处闸口附近,可以明显的看到这里的河道有较大的落差。
“通惠河上以前总共有二十四道闸口,两个闸口之间大约有几里长,现在都已经看不到原样了,只能在岸边找到一些遗址,现在的通惠河也只能起灌溉的作用了。”老村长指着水流最大的地方说道。
“村长,您给介绍一下这通惠河吧,让我也长长见识。”王向东递上大前门烟说道,老村长一辈子生活在通惠河边,肯定有很多的故事了。
这一下就打开了老村长的话茬,他饶有兴趣的说起了通惠河的由来。
在元朝时期,南自余杭,北至津市,大运河基本贯通南北,从此,源源不断的物资从南方通过水路“漂”到了通州,加上从津门海路运来的数量不菲的漕粮,所有货物都统统堆积到了通州。
可从通州还得走40余里旱路才能进京,那可是数百万担的物资,要占用大量的畜力、人力,如遇雨季,道路泥泞、运输效率更为低下。
所以当时的水利专家郭守敬提出了修建通惠河的规划,总体建议是扩大上源,引白浮瓮山河入积水潭,经玉河南折,接闸河,打通大都城“海子”和通州白河的水路交通。
通惠河修建工程全线竣工后,漕船就可以从三千里之外的余杭直达京城的“海子”(现积水潭)码头。
那时的“海子”堪称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漕船密密麻麻几乎遮蔽了整个“海子”的水面。
从上都归来的忽必烈,看到如此盛况,大喜过望,命名这条人工河道为“通惠河”。
梯航式闸坝,就是当年郭守敬发明兴建的,通惠河上下游所处的地势高低相差较大,水源又不太充足,所以必须在河道上设闸储水,提高水位,以便船行。
运粮船是逆水行舟,每进闸门后要关闭闸门进行蓄水,等水位升至与上闸水位相平时,前行进入上一闸,整条通惠河共设置了二十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