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医诀串解」

卷六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卷六(1/10)

厥阴篇

(厥阴为风木之脏。从热化者多。从寒化者少。以木中有火故也。)

何谓厥阴症。伤寒论云。厥阴之为病。消渴。火盛。气上撞心。气逆即火逆也。心中疼热。火邪入心。饥火能消物也。而不欲食。木克土也。食则吐蛔。虫为风化。一闻食臭。则上入于膈而吐出。下之利不止。误下伤胃气是也。厥阴为两阴交尽。宜无热症。然厥阴主肝。而胆藏于内。则厥阴热症。皆少阳之火内发也。要知少阳厥阴。同一相火。相火郁于内。是厥阴病。相火出于表。为少阳病。少阳咽干。即厥阴消渴之机。胸胁苦满。即气上冲心之兆。心烦。即疼痛之初。不饮食。是饥不欲食之根。喜呕。即吐蛔之渐。故少阳不解。转属厥阴为病危。厥阴病衰。转属少阳为欲愈。

乌梅丸为厥阴证之总方。吐蛔久利者。尤宜。

病初起手足厥冷。脉微欲绝。宜当归四逆汤。有久寒。加生姜、吴萸。酒水各半煎。以相火寄于肝。经虽寒而脏不寒。故先厥者后必发热。手足愈冷。肝胆愈热。故云厥深热亦深也。姜附不可妄投。

脉结者。脉缓时一止曰结。活人云。阴盛则结。代者。一脏气败。其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而他脏代之。心动悸。心气不宁。炙甘草汤主之。按他经亦有此症。是阳气大虚。虚极生寒。非姜附肉桂不为功。若用此药。是速其死也。惟厥阴症。肝中之相火。本少阳之生气。而少阳实出坎中之真阴。即经所谓阳为之正。阴为之主是也。

按前言表证而手足厥逆。此言里证而脉结代。虽为厥阴寒化。终不用姜附大热之品。以厥阴之脏。相火游行于其间故也。

脉微欲绝。不可下。若脉滑而厥。是内热郁闭。所谓厥应下是也。下之是下其热。非下其实。泄利下重者。四逆散。欲饮水数升者。白虎汤。皆所以下无形之邪也。若以承气下之。则不止矣。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热也。白头翁汤主之。

以上治热化之法也。

厥者必发热。热与厥相应。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此四症是厥阴伤寒之定局。先热后厥。厥热往来。厥多热少。热多厥少。此四症是厥阴伤寒之变局。皆因其人阳气多少而然。

乘脾乘肺。二症宜辨。

曰。伤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伤寒医诀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