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当楚王」

第 117章 齐都临淄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 117章 齐都临淄(1/2)

端木赐是个果决的人,他在薛国留下一个外交司的官员之后,第二日一大早就离开了薛国,薛国与齐国中间还夹杂着一个鲁国。

端木赐在经过鲁国的时候中途没有去拜会他那些留在鲁国为官的师兄师弟,而是一行人快速穿过鲁国,奔往齐国国都临淄而去。

昔年武王伐纣功成之后,为筹姜太公的功劳,便将其封在济水一带,都营丘,营丘就是后来的临淄。

昔年齐胡公为了削弱齐都老旧顽固贵族势力影响,他曾迁都到薄姑(今临淄北桓台一带),但七年后,齐胡公还是被齐国贵族所杀,新继位的齐献公可能是吸取了齐胡公的教训,便复都营丘,还将营丘之名改为临淄。

临淄得名于其地理位置,它位于大河(黄河)下游的河滨平原,交通便利,农业资源丰富,是一个非常适合建都的地方。

临淄城的兴建始于太公时期,齐国的君主开始在这个地区修建城墙和城门,并在城内建造宫殿、府第、城隍庙等建筑物。

在齐国君主的不断努力下,临淄城逐渐扩建。

数百年来,临淄城已经形成了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墙周长达到了接近十八里。

这些城门和城墙不仅起到了防御的作用,还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

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人口数量约为12万人左右,其中包括官员、商人、手工业者等各行各业的人员。

临淄城的规模是当时诸侯国之中最大的,人口最多的,也是最为富庶的,就是晋国的国都新绛与之相比都要差了几分。

现在的楚国郢都常驻人口也不过十万左右。

当然现在楚国的都城乃是楚昭王二十多年前在一处千室之邑改建而来,虽然也叫郢都,但与先前毁于伍子胥之手的郢都不可同日而语。

端木赐一行人花费了半个月的时间才赶到临淄城。

端木赐入城之前就向驻守城门的官员表明了身份,于是在齐国的军士陪同之下,端木赐一行人缓缓入城而去。

端木赐尽管之前就来过临淄城多次,但每一次都要被这城内的景象所吸引。

临淄城内布局错落有致,来往行人接踵而至。

这让端木赐想起了一段往事。

昔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我在春秋当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