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开局十万亩农场」

第448章 华夏发展史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448章 华夏发展史(2/3)

他们并不要求支付工钱,只要提供一顿饱餐即可。如果哪家条件好一些,可能会准备更丰盛可口的饭菜;

而经济拮据一点的家庭,大家也都能够体谅,只要能填饱肚子就满足了。

不仅如此,哪怕并非同姓之人,也会热心地前来相助,毕竟每个人家中都可能有子女成婚、建房等事宜,

这可能就是华夏古代为什么那么注重邻里关系的原因吧,或者说是所谓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互帮互助的方式让建房的费用大大降低了。

甚至连宅基地都无需花费一分一毫,只要这块土地属于你,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建造房屋,想盖多大都行,根本没人会干涉,

也不存在什么土地确权或者是否属于建筑用地的问题,所以,早些年在农村建房的开销相对较小,但这也是相对而言的啦。

毕竟现在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家庭支出的大头仍然集中在饮食和穿着方面,这与后世形成鲜明对比。

在未来社会,家庭主要的开销几乎都花在了购房、购车、子女教育以及人情往来等项目上。

通过两者的比较可以发现,到了后世,饮食在家庭总支出中的占比反而变得微不足道。

甚至在21世纪时,许多人抱怨生活质量不如小时候那么高,也没以前快乐了,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人们的期望和需求越来越多。

他们渴望拥有宽敞的住房、豪华的汽车,并给予子女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生活自然难以轻松愉快。

然而,这个时代的人们生活贫困,最大的愿望仅仅是填饱肚子而已。由于大家的生活水平相当,不存在攀比心理,也没有过多的追求。

唯一的要求就是能够吃饱饭,这种简单的思维方式和较少的欲望使得幸福指数反而更高一些。当然,这些情况主要出现在八九十年代。

六七十年代,人们普遍面临着饥饿和粮食短缺的问题,经常无法填饱肚子,那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难,幸福指数自然无从谈起。

而认为现在的生活不如小时候幸福的,大多集中于80后和90后这两代人。相比之下,50后、60后和70后则经历了更多的艰辛与磨难。

那个时期,物质匮乏,生活困苦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四合院开局十万亩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