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华夏名将突然降临」

第334章 再建潼关?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334章 再建潼关?(2/3)

代价平定安定郡的叛乱,还是需要借助并州骑兵的力量。

在这样的乱世,每一个士卒特别是战斗多年的老兵都是异常宝贵的,能将兵卒的损失降到最低才是衡量一个名将能力的标准。

并州军这些年也有一些战损,目前还剩下三万余人,吕布、张辽、高顺各自统领一万有余。

张辽镇守武关,带走了五千人马,剩下的五千人自然归董卓自己统领。

“那就让奉先与高顺将军各带五千骑兵协助武功侯平定安定郡,其余人马就随老夫留守长安城。”董卓仔细琢磨了一阵,给出了这样的答复。

…………

两日后,洛阳,皇宫。

蔡邕的随从在董卓接受了雍州牧的任命后,独自返回了京城复命。

刘协轻叹一声,喃喃自语道:“如今算是在董卓集团之中,插入了两颗不为人知的钉子,或许将来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陛下,既然董卓已经接受雍州牧的册封,那我们也要进行接下来的计划了。”

贾复说完拿出一张地图继续道:“我们需要在弘农郡的最西部华阴县附近建造一座不亚于函谷关的雄关,以此来防范董卓以及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

否则,一旦董卓生出异心举兵向东,不但能直接攻入弘农郡内,如果我们没有防备,以白起的神妙行军法,迅速攻克函谷关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我们在弘农郡再修一座雄关,这样能起到缓冲的作用,即使被攻克,函谷关也能反应过来,而提前做好防备。”

战国时期秦国的函谷关与如今大汉的函谷关并非同一座。

虽然两座函谷关都在弘农郡,地点却并不相同。

战国时期的函谷关在弘农郡的中部,因其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战国时的函谷关在七国之乱中被毁坏,已经无法成为雄关要塞抗拒敌军。

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从杨仆言,徙故关于新安东界,以故关为弘农县,治弘农郡。

西汉中期开始,函谷关的位置已经在新安县东,弘农郡与河南郡的交界处。

对于如今的大汉来说,函谷关确实能防关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三国:华夏名将突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