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第371章 【人物篇】山本五十六7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371章 【人物篇】山本五十六7(1/6)

【人物篇】山本五十六7:按照当时的标准,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日本人

战争绝不单单是一场军事行动,尤其是涉及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全面战争,需要统治阶层、军队和民众用最大的热情投入,才可能击败对手。qingqinme

二战爆发时,主要参战国对战争的态度和准备程度大相径庭。从主观意愿上讲,最差的是英国和法国。两国的统治阶层的确高度警觉,当德国于1936年出兵莱茵河非军事区时,法国就提出联合英国反制,但英国当时的注意力在地中海和东非,他们更关心的是一旦对德国施压,是否会逼迫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走到一起。法国人见盟友并不热心,也只好作罢。而在之后的几年里,狡黠的英国人更愿意看到德国人东扩的局面,这样他们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准备战争。

令英法懈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众普遍厌战的情绪。有人说“一战打断了法国人的脊梁”,战前法国有4000多万人口,战争造成的伤亡是550万人(其中阵亡130多万人)。这样恐怖的损失的确让法国人脊背发凉。所以30年代末期,法国民众普遍反对战争,加上国内经济时好时坏,战争利益又非触手可及(德国人还有什么油水),为什么还要打仗?

英国的情况同样糟糕,“日不落帝国”已今非昔比,即便看到了战争的威胁,可帝国内部的麻烦此起彼伏。殖民地要治权,已经成为“自治领”的则闹着要独立。英国靠什么养活?如果没有殖民地输血,大英帝国就如同一具失去血肉的干尸。距离英国本土最近的爱尔兰闹得最凶,街头流血事件甚至殃及帝国的高官。

苏联的情况要好得多。沉默寡言的斯大林外交手腕儿老辣,他的两个外交副手莫洛托夫和李维诺夫,一个亲德反英,一个亲英反德,苏联的外交方向也左手翻云、右手覆雨。与此同时国内正加紧实施战争准备,以期战争到来时可以具备更强的实力。

不过斯大林犯了两个重大错误。其一是虽然认清苏德必有一战,但对战争爆发的时间过于乐观。其二是他本可以在战前那盘“三国杀”的游戏中多坚持一段时间(英德苏三国在德国入侵波兰前,都互派代表团与另两方秘密谈判),可当他通过秘密渠道了解到英国和德国即将达成协议的消息时,就抢先跟德国签署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