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第280章 【人物篇】斯大林12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280章 【人物篇】斯大林12(1/12)

【人物篇】斯大林12:他是如何拿捏波兰的?

当前线将领和部队感受着一个个胜利喜悦时,斯大林开始将工作重心转向国际关系。mengyingme1939~1940年期间,斯大林出兵波兰、芬兰、波罗的海沿岸和罗马尼亚是为了建立一条战略防御缓冲区。按照俄国人的理解,这些地区都是昔日沙俄的领土,苏联人只不过是将属于自己的东西拿了回来。1941年冬季反攻期间,他对来访的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在讨论战后问题时,其诉求也仅仅是希望西方能够承认1941年6月时的苏联西部国境线。

而到了1943年德黑兰会议期间,斯大林的胃口开始变大了。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土耳其控制的黑海海峡,甚至远东的大连港和旅顺港都是苏联人感兴趣的地方。除此之外,在和英美同行接触的过程中,他也逐渐意识到,成立一个能够有效取代“国际联盟”并被大国控制的组织势在必行。

1944年初,在结束德黑兰之行后,苏联内部就开始讨论“建立新的国家安全组织”的计划。作为“和平条约与战后秩序委员会”的主席,李维诺夫给自己的顶头上司莫洛托夫递交了一系列报告,并逐渐完善了自己的观点。

其实把李维诺夫后面的观点说得直白点就是三大国划分好势力范围,规定美英苏三国在其中的利益分配方案,从而实现世界的稳定。李维诺夫还主张削弱战后法国的地位,这样一来苏联在欧洲大陆将会有更大的话语权。

在内部讨论时,众人普遍赞同加入这个国际组织,但李维诺夫提出的“划分区域”遭到了反对。苏联驻日本大使(两国在二战绝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着外交关系,直到1945年8月初苏联对日宣战)雅科夫·马利克指出了其中的问题:区域划分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分成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四大块。如果是这样美国可以参与三个(亚洲、欧洲和美洲),英国可以全部参与,而苏联只能参与欧洲和亚洲。所以苏联有被排斥和边缘化的风险。

1944年8月,美英苏中四国在华盛顿郊区的敦巴顿橡树园召开会议,共同商讨成立国际安全组织的筹备工作。会议开始前,斯大林为此次会议定下了基调:不提出划分势力范围的议题;同意法国列为未来安理会的成员(英国希望法国的加入可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