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第246章 【人物篇】巴顿5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246章 【人物篇】巴顿5(1/6)

【人物篇】巴顿5:失去的20年和马歇尔的那纸含糊不清的调令

1918年11月11日,经过四年多艰苦的鏖战,造成3000万人伤亡和数千亿美元损失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jingyunme美国虽然在战争最后的一年多才参战,但也同样付出了32万余人伤亡的代价(阵亡115万人)。

巴顿在一战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上司的赏识、同僚的赞许和下属的拥戴让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在参战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从上尉晋升至上校,获得一枚“优异服务勋章”、一枚“优异服务十字勋章”。不仅如此,就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远征军司令部里,一个还名不见经传的上校记住了他,并在多年之后成为巴顿的“第二个潘兴将军”,将他从军事生涯的终点重新拉回到战争的轨道上。他就是时任潘兴将军的副官——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

1919年2月,巴顿率领第304坦克旅乘火车前往法国南部港口城市马赛,然后从那里乘船回国。3月中旬,船队抵达纽约,进驻马里兰州的米德堡军营,这是战后专门为坦克部队开设的兵营。与第304坦克旅一同进入这座兵营的,还有原本在宾夕法尼亚州科尔特兵营受训的坦克部队,他们的指挥官是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中校。

在回国最初的日子里,巴顿和他的坦克兵们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巴顿刚一下船,就被一群记者围住了,但他拒绝了一切采访要求,匆匆赶回家与亲人见面。

战后的美国处于一种混乱之中,在美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不过是正常生活中的一个插曲,和平的生活才是常态。当军人们刚从欧洲回来的时候,他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每个人都是抵抗侵略、保卫国家的英雄。可没过多久,那股热情就慢慢消散了,甚至有些人还遭到歧视和冷遇。

美国总统威尔逊原本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他试图让美国参与甚至领导世界秩序,但政治手腕更老辣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给他上了一课,美国在随后的巴黎和会上,并没有获得领袖地位。不仅如此,当威尔逊返回美国后,他又失去了国会的支持。

1920年6月,国会出台《国防法案》,规定陆军编制缩减至28万人,两年后又减至125万人。令巴顿痛心的是,法案规定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