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第171章 【中国战场】淞沪会战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171章 【中国战场】淞沪会战(1/6)

【中国战场】淞沪会战

上海是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东方的金融中心和世界第5大军港。yingmengme同时它也是京沪、沪杭铁路的交汇点,长江出海口是通往内地的陆上和水上咽喉,首都南京的东部门户。因此上海是日本必攻、中国必守的战略要地。

淞沪会战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根据众多国民政府高级将领的回忆,淞沪会战实际从8月14日开始),至11月12日上海沦陷结束,会战持续3个月。日寇先后投入两个军(上海派遣军、第10军),共9个师团29万人,另有400多架飞机和2个海军舰队。中国军队先后有70多个师(包含中国军队绝大部分精锐部队),70多万人,另有占中国海军2/3的70多艘舰艇(总排水量4万吨),和一半的空军(100多架飞机)投入作战。

淞沪会战日寇伤亡6万余人(有4万余人一说),中国军队伤亡30万余人。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内阁和军部预判对中国的战事可在3个月内结束,然后日本可转入对苏联进攻的军事准备。然而淞沪会战结束时的1937年11月12日,战事已经持续四个多月,日寇速战速决的预想落空。同时淞沪会战时,日寇从华北先后抽调2个师团的兵力加强上海的进攻,并将国内仅有可调动的3个师团中的2个增援上海,大大减轻了华北方向防御的压力(华北地区地势平坦,利于日寇机械化部队进攻)。因此淞沪会战虽然失利,并且损失了中国军队大部分精锐,但中国方面在战略上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开始为对日作战做准备。1936年2月,京(南京)沪区秘密成立指挥部,委任张治中为军事长官,负责京沪地区的战争准备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上海形式愈发紧张,军事委员会任命张治中为京沪警备司令。7月30日,张治中致电军事委员会,要求“自行掌握发动进攻的时机”。军事委员会认同张的先发制人的意见,但鉴于上海地区作战对全局关系巨大,遂在回电中指示“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8月7日,国民政府召开国防会议,军政部长何应钦作中央军事准备报告“将一切军事准备均由平时状态转移为战时状态”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