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第149章 【苏德战场】维也纳战役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149章 【苏德战场】维也纳战役(1/8)

【苏德战场】维也纳战役:丢失的荣誉

1945年3月的巴拉顿湖战役,对于苏德战场南段战线具有决定性意义。xinruome此战之前,德军虽然是步步后退,被打得快要退到奥地利边境,可南方集团军群始终保持着相当的战力。尤其是1944年9月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后,希特勒把东线几乎一半的装甲力量交给了南方集团军群,希望能够保住匈牙利境内的油田,维持纳粹德国正常运转。

希特勒对巴拉顿湖战役寄予厚望,他希望通过此次战役击退一路苏军,至少将战线稳定在多瑙河一线,然后寻求和苏联单独媾和,从而结束可怕的东线战场。为此,他将此次战役命名为“春醒行动”,希望通过此战,能够让“俄国人恢复理智”。然而事不遂人愿,德军集中了一支尽可能强大的装甲部队,却仍然败给乌克兰第3方面军这支“偏师”。

维也纳战役的过程并不复杂,战况也不激烈,苏军可以说是“秋风扫落叶”般就占领了几乎整个奥地利。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还是德军在巴拉顿湖战役的惨败。所以,在讲述维也纳之战前,我们还是通过分析巴拉顿湖战役德军的表现,来解释他们在维也纳为什么如此的狼狈不堪,甚至丢掉了军人的荣誉。

首先,在巴拉顿湖战役决策之初,希特勒对战役的设想就有强烈的主观臆断。他认为俄国人和美英结盟是愚蠢的,也是被逼无奈。如果德军在战场上能够把苏军打疼,让斯大林认识到德国仍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那他就会冷静下来,重新考虑自己的敌人和朋友是谁。然后德国和苏联可以像1939年那样,签署一份新的《互不侵犯条约》,反过来一同对付英美。

拥有众多头衔的斯大林,说到底还是一位政治家。整个二战期间,他都用警惕的目光盯着自己的盟友。斯大林从来就不相信英国人,他和丘吉尔之间也从来没有建立真正的友谊。从土耳其到巴尔干,再到波兰和芬兰,苏联人和英国人之间有太多地缘矛盾。对于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丘吉尔长期反对在法国登陆,而是主张从地中海向巴尔干地区实施反攻,其目的就是提前为战后布局,阻止斯大林向欧洲中部渗透。这也就导致了苏联和英国在二战期间亦敌亦友的微妙关系。

美国的情况则不同,无论在欧洲还是在亚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