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第128章 【苏德战场】维堡战役(上)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128章 【苏德战场】维堡战役(上)(1/7)

【苏德战场】十次打击之四维堡战役(上):和芬兰的历史积怨

从列宁格勒以北的卡累利阿地峡向北延伸,一直到北冰洋的巴伦支海,苏芬陆地边境线长达1500多公里。xinmanme二战期间,这里通常不算是东线战场,德国将这里称为“芬兰战区”,苏联分得更具体,以摩尔曼斯克为核心的北部称为“北极战区”,将南段称为“列宁格勒以北战区”。

1944年初,苏军北方的三个方面军,即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发起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将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从列宁格勒城下驱赶到楚德湖一线,这里距离列宁格勒有200多公里远,彻底解除了德军对列宁格勒2年多的围困。

在列宁格勒以北的卡累利阿地峡,芬兰军队距离该城仍然只有几十公里,威胁着列宁格勒的北部安全。

1944年春,斯大林在权衡是继续打击德军北方集团军群,还是对付北方的芬兰军队。苏军第一副总参谋长安东诺夫提出先打击实力较弱的芬军,在收复苏联国土的基础上,迫使芬兰尽早退出战争的建议,得到了斯大林的同意。不久,他提交了一份作战计划,正式将列宁格勒以北的、拉多加湖战区反攻作战提上日程。这次作战行动,被后来定义为苏军1944年十次打击的“第四次打击”。

芬兰和苏联的积怨源于领土争端,这是芬兰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加入轴心国阵营的最重要的原因。两国之间的争端要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的沙俄击败瑞典,并在战后从瑞典那里获得了芬兰的统治权。此后,芬兰和沙俄度过了一段相对和睦的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沙俄推行“泛斯拉夫主义”,企图从文化和宗教上同化芬兰人,遭到芬兰人的抵制,双方的关系也趋于紧张。

一战末期,沙俄的统治被推翻,芬兰借机寻求独立。新生的苏联试图在芬兰建立一个亲苏的政府,然后以加盟共和国的身份并入苏联,但芬兰方面却与英法越走越近。1918年,新政府镇压了国内亲苏的势力,两国关系再次紧张。

苏联成立后,国内和国外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内以邓尼金、高尔察克为首的白军发动叛乱;英法等国借机支持白军,并怂恿波兰、芬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对苏联实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