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第122章 【苏德战场】尼科波尔突出部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122章 【苏德战场】尼科波尔突出部(1/7)

【苏德战场】1944年十次打击之二尼科波尔突出部:装甲部队的天敌

1943年11月,乌克兰第4方面军突破莫洛奇纳亚河防线后,将德军第6集团军逼退至第聂伯河下游。jingzime在这里,德军在第聂伯河左岸坚守尼科波尔,在右岸坚守克里沃罗格,以保障尼科波尔的后方安全,上述两地构成了所谓的尼科波尔突出部。

按照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的建议,德军应该全部撤到第聂伯河右岸地区,把节省下来的兵力充实机动部队。但希特勒舍不得左岸的尼科波尔,这里有重要的锰矿,希特勒当然不会轻易放弃。对于坚守尼科波尔,希特勒还有另外一个目的,从这里进入克里米亚半岛的距离并不远,他希望有机会打通和克里米亚第17集团军的联系。为此,希特勒从南方集团军群其他地段抽调出兵力,以加强尼科波尔地区的防御。

希特勒知道,曼施坦因从来不理会战争中的经济因素。他曾经对身边人抱怨:“埃里希只知道跟我要坦克,可他从来不关心坦克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所以,他清楚对于保卫尼科波尔,曼施坦因并不感兴趣,他索性让统帅部直接干预尼科波尔地区的作战。

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与曼施坦因交情甚密,在统帅部成员中一直是曼帅的坚定盟友。曼施坦因给伦德施泰特当参谋长的时候,蔡茨勒是伦德施泰特的作战部长。为了实现曼施坦因的愿望,将第6集团军撤到第聂伯河右岸,他还拉拢德国军备和战时生产部长斯佩尔,后者于11月11日致电希特勒,称德国储备的锰可用11~12个月。如果采取新的生产工艺,减少锰的用量,则可维持18个月。因此不必要死守尼科波尔。此事让希特勒颜面受损,闹得很不愉快。

斯大林同样看重尼科波尔的锰矿。他清楚,战场上苏军对德军的优势是相对的,实际上苏军整体战备水平一直很低。在1943年夏天时,也就是库尔斯克会战前夕,苏军经过几个月的休整,兵力空前强大。每个坦克军标准配置257辆坦克,这还不包括一定数量的自行火炮。

现如今,经过半年的高强度连续作战,每个坦克军都消耗巨大。1943年9月,苏军在第聂伯河左岸追击德军时,斯大林将坦克部队撤出战场休整,把追击德军的任务交给了步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