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第28章 【欧洲战场】巴尔干和英国海上生命线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28章 【欧洲战场】巴尔干和英国海上生命线(1/7)

【进程篇-欧洲战场】夹缝中的巴尔干和英国的脆弱生命线

如果在欧洲找一个能够汇集欧洲所有大国焦点和矛盾的地方,恐怕首选就是巴尔干地区,只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太特殊了。wenmeime巴尔干地区西面是亚德里亚海和爱琴海,紧邻地中海;东面是黑海;南面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连接着亚洲大陆。北面是多瑙河、萨瓦河,与欧洲大陆相接处十分宽阔,没有高山阻隔,交通便利。在二战时期,国家包括希腊、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

1939年德国和苏联秘密谈判期间,巴尔干地区的利益划分也是双方的谈判内容之一,对于苏联提出的“苏联与保加利亚签订互助条约,保证苏联边界的黑海海峡安全,并且在博斯普鲁斯、达达尼尔海峡租借苏联陆海军驻扎的基地”的要求,德国无法接受。英国因其国内资源主要依赖进口,包括巴尔干半岛的地中海地区是英国重要的海上运输线途经地,通过这里英国可以源源不断地将印度、缅甸等英属殖民地资源运往本土,所以英国在巴尔干半岛,特别是与南部的希腊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上台后,热衷于恢复罗马帝国的辉煌,将地中海再一次变成罗马帝国的内海是墨索里尼的梦想,巴尔干地区因此也成为意大利势在必得的土地。

作为欧洲粮仓的保加利亚,在一战期间就是德国的坚定盟友,1940年2月15日,沙皇鲍里斯三世任命菲洛夫为首相,从事实上加入了轴心国阵营。

匈牙利的情况与保加利亚类似,1920年,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刚刚成立的匈牙利王国与协约国签订《特里安农条约》,摄政王霍尔西被迫将匈牙利72的领土和64的人口割让给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德国和意大利以恢复匈牙利原有领土为条件,将匈牙利拉入中心国阵营。1938年8月的《慕尼黑协议》,德国将捷克斯洛伐克占领匈牙利的土地送还给了匈牙利。

1939年4月,意大利出兵占领阿尔巴尼亚,并以此为出发地,准备寻找时机发动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入侵。

1940年7月,墨索里尼命令意大利陆军总司令部制定对南斯拉夫的作战计划,并命令部队向阿尔及利亚和南斯拉夫的边境地区集结,至9月,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