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神探志」

第四百三十九章 韩纲:狄相公以德报怨,我家不能不懂事……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九章 韩纲:狄相公以德报怨,我家不能不懂事……(1/7)

忻州。

秀容县。

远山近水,一片片淡绿印入眼帘,峰峦叠嶂的五台山到了。

且不说送信回归、赶上大部队的荣哥儿和一路护送的铁牛,悟净也从囚车中下来,定定地看向远处绵延的山脉。

他们从小长大的地方,回来了。

古代有四次重大的灭佛事件,统称“三武一宗灭佛”,三武者,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者,即后周世宗柴荣。

那也是五代十国期间,唯一对佛法的强烈排斥,听起来很遥远,但距今也就是七十多年前的事情。

柴荣不仅是不喜欢佛教,关键是五代时期,连年征战,土地荒芜,社会动荡,导致许多百姓不得已遁入空门,致使佛教迅速发展,不事稼穑的佛门子弟越来越多,大大影响了国家的财政税收和兵役徭役征发,当真是到了不灭不行的地步。

那一次灭佛,也彻底结束了佛教的野蛮生长,将之纳入朝廷的有效管理之下,明确了佛是利人的思想,不得不说,比起前唐的肆意,从宋朝开始的佛门中人,懂事了许多。

柴荣把恶人做在前面,但毕竟民间有大量的佛教信仰,赵匡胤添了衣服后,就下令停止毁佛,以重兴佛教作为稳定北方,与争取南方割据势力的措施,后来也对五台山进行了重点扶持。

到了如今的仁宗朝前期,五台山有寺庙四十余所,僧尼两千多人,后来越来越繁华,鼎盛时期更有寺庙七十多座,僧尼五千多人,所谓“层楼广殿,飞阁长廊,云日相辉,金碧交映,庄严崇奉,邈越前代矣。”

所以和大相国寺一样,五台山不是一间寺庙,而是一个寺院群。

孙洪悟净师徒所在的,是一座偏向于习武的寺庙,名佛光寺,寺内香火不盛,但武德昌盛,培养的多是武僧。

这些武僧为山中其他寺庙护院,为远在汴京的大相国寺护院,也可下山为富商豪客护院,赚取钱财。

悟净遥望寺院所在,目露感慨:“当年娄彦先算计先师,就是为了寺内的数百武僧,所幸得遇公子,才未有酿成进一步的惨祸……”

说罢,他又向着狄进合十行礼:“这几年,寺内弟子多蒙公子照顾了!”

“不必!镖局之前整顿风气,还是多亏有佛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大宋神探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