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

第470章 拍竿舰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470章 拍竿舰(1/3)

造船术方面有了几大技术性提高与改进。

一是“水密隔舱”的造船法已经非常成熟,最大的船只已经做到了十三个隔舱;中大型船只普遍设置八个隔舱,号称“八槽舰”,小型船只一般设置四个隔舱,号称“四槽舟”。

此举既加强了船体的刚度和强度,又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战船遭遇小规模撞击能够迅速控制,不至于立即倾覆。

二是利用于南郑冶炼业的发达的优势,负责撞击任务的船只,都装备了圆锥形的粗大撞铁,对付敌方的木船,绝对是碾压式的存在。

三是在“水密隔舱”造船法的加持下,多桅船的研发也取得了成果,研发出了平衡式梯形斜帆。俱酒当时只是根据记忆画出来的,然后再由战国工匠们一点一点变成了现实。

在汉水流域航行时,在风速的助力下,航行速度大幅提升。有时候风向对头,即使是逆汉水而上,也毫不费力。

四是改进了船尾舵,加设了悬舵索和绞舵等装置,使船尾舵变成可以适应水深变化的“升降舵”。

在舵叶上开了一些菱形小孔,可以减小水阻力而不影响舵的效能,称之为“开孔舵”。

五是根据俱酒给出的图纸,制造出了威力惊人的“拍竿舰”。

船的左右前后设置数台拍竿,每根木桅顶系巨石,下设辘轳,战斗中和敌舰迫近时,可以迅速将巨石砸下,砸坏敌船。

若一击不中,还可用辘轳迅速收起再放。

隋代“五牙舰”模型

若敌舰四面包围,还可以“多管齐下”,其战斗力之强,可见一斑。

这种“拍竿舰”来源于隋代的“五牙战舰”。所谓五牙,是指五层高。

但俱酒以为汉水与嘉陵水上,不适合行驶高大的楼船,所以先小试牛刀,主要还是看中了“拍杆”这种战斗元素。

以后当攻下巴蜀,进入长江水系,将会建造真正的“五牙舰”,充分发挥其水战的威力。

紧接着章蟜汇报了白水关与玉垒关前线的情况。

“蟜字营”对白水关与玉垒关两大关口进行了长时间的修建与经营,目前两道关口可谓是深沟高垒,锁喉扼颈,牢牢把控住了由秦入蜀和由陇入蜀的重要咽喉。

章蟜还按照俱酒的安排,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