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编的那些事儿」

第176章 博士毕业进高校采取“非升即走”制度,是坑还是机会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176章 博士毕业进高校采取“非升即走”制度,是坑还是机会(1/3)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招聘博士的时候,选择“非升即走”的招聘模式,这里面有跟风和大环境的因素,也有学校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更倾向于这种更灵活,自身也更有主动权的用人方式。

“非升即走”这一舶来经验的教师聘任制,对青年博士来说,非常的不友好。并且出现了一些武汉、南京等地xx高校吃相很难看的事件,最后留用率非常低,在考核评价上玩心机。这可不是个例,所以大家在应聘的时候,一定要小心,避免踩坑。

一、高校的“非升即走”到底是什么?

是指在一定合约聘期内,青年教师必须完成一定考核指标,否则不能转为正式教职工“事业编(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改成备案制编制)”,就得卷铺盖走人。

过去,国内高校多采用选留博士或博士后的“铁饭碗”方式,“一聘定终身”的教职制度。确实容易造就“懒惰的教授”。对此,一些高水平大学率先推行“非升即走”这一舶来经验的教师聘任制,意在通过设定一定聘期内需完成的考核指标,依照提高选人标准、晋升要求的总导向,进而实现“激发选聘教师活力、提高选聘质量、优化师资结构、强化岗位意识”。

其实说到底就是目前博士过剩,学历贬值!

二、高校为什么热衷采取“非升即走”的招聘模式

1、一个是高校经常感觉到教师入编后,后续的发展完全靠老师的自觉,如果是不评职称,很难最大效率的压榨青椒产出;

2、就是“非升即走”的合同制或者聘任制,在薪资上可以更灵活,而且也能突破编制的限制,吸引多的人补充到团队里面来。

3、大学招进来的人,是不是适合做科研,有没有能力做科研,是需要一个筛选机制的,如果没有筛选,是办不好一流大学的。尤其最近几年,我国吹响“双一流”建设的号角,一批高校和学科将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优胜劣汰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时机条件愈显成熟。大学本质就是求真,科研工作本来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必须是那些最有创造力、想象力,最有科研精神的人,最努力的人,才能留下来。

三、高校“非升即走”有哪些弊端

在高校自行设立的“非升即走”条款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入编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