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之惬意人生」

第四百四十一章 无心插柳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一章 无心插柳(1/3)

许多军用品在设计的时候,往往初衷并不是用在军事上面。

大多数的情况,开始只是为了民用。

就像李想忙活了好几年的彩电项目,其中信号的部份因为涉及到信号塔的搭建。

没想到继而,竟然把手持式无线电对讲机,给开发了出来。

无线电对讲机这个东西,其实并不稀奇,手持式也不稀奇。

早在1940二战时期,便由美丽国加尔文制造公司,研发出一种便携式,电池供电的语音无线电接收器/发射器,取名scr-300,以供美丽国步兵部队在野外使用。

随后因为其适用性优秀,很快便被通道化,往坦克和大炮上移载。

尽管scr-300是一个相对较大的背负式收音机,而不是手持式,但在战争部技术手册tm-11-242中却将scr-300描述为“主要是用作步兵的对讲机”,因此术语“对讲机”首次投入使用。

而这个对讲机,也在诺曼底入侵和意大利战役中,成为了关键装备,对于遏制突击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随后,各国军队开始引用此类装备。

对讲机的机型也开始逐步更新换代,但当时换代的内容,主要还是集中在听筒上。

几年后,大哥大的原型便被研发出来。

原本需要配套的背负式电池,被缩小在了听筒上。

这样一来,在携带上无疑方便了很多,原本配备的无线电两人组,也可以解放一个人力出来。

但对讲机体积缩小后,带来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通话时长被缩短很多,信号范围和通话质量,不仅没有超过前机,还相对弱了不少。

虽然在功能上弱了前机许多,但光一个便携性,就足以让它在部队中有了一席之。。

我国c鲜战争初期,因为战略布局,就非常需要无线电的支持。

部队里当时所配备的无线电设备,连个统一标准都没有。

有的是从国民党部队缴获的,有的是从苏联买的,从军师到营连,五花八门,不成体系。

而且只有团以上部队才有少量无线电台,营采用有线电话,营以下则主要靠军号、哨子、信号弹和手电筒来联络,严重影响了战斗力。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四合院之惬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