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往事」

第六十八章 常、润道中的“下乡日记”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六十八章 常、润道中的“下乡日记”(1/5)

熙宁七年二月间,苏轼一行仍风尘仆仆地行进在常、润一带赈饥之路上。

在半道上,他们偶遇一位孤僧,从当地人口中得知,此僧原本成都籍的进士,俗名杜暹,字伯升,后因厌倦科场而出家,法号法通。苏轼不经意地问柳子玉道,若是这位法通禅师起初不出家,如今会怎样呢?

柳子玉脱口答道,不过和我现在是一样的状态。苏轼听后苦笑不止,遂作一诗云:若教俯首随缰锁,料得如今似我能。

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柳子玉和苏轼还邀请刁约老先生一起游览了金山。时年,苏轼三十九岁,而刁老先生已经八十一岁。在金山寺,也许是苏轼做东,与柳子玉及宝觉禅师开怀畅饮,当时苏轼大醉。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可能是苏轼与柳子玉的感情到了,才会任由自己一醉方休,又可能因为柳子玉要与苏轼道别了,这是要为柳子玉饯行的酒。

当晚,醉酒后的苏轼就夜宿于金山寺宝觉禅师的禅榻上。夜半时分,苏轼酒醉方醒,“惟有一龛灯,二豪俱不见”,苏轼看到柳子玉与宝觉禅师两人已不在身边,于是披衣起身,将新作的这首诗书写到了宝觉禅师住室的壁上。

这首诗作的真迹,后来据说被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洪迈所得,刻石于当涂的郡斋,上面还专门刻上:与柳子玉,宝觉师会金山作。洪迈,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为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副相)、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谥“文敏”。

就是这样的一位牛人,尚且对于苏轼的诗作是如此的关注,可见苏诗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

柳子玉本人谪官寿春(治所在今安徽寿县寿春镇),监灵仙观,自从苏轼倅杭以来,屡次与苏轼一起悠游唱和,只是现在,柳子玉要与苏轼分别,回到舒州(今安徽安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了。据说,柳子玉先前就曾做梦梦到过要赴司命真君殿,没过几天,就真的接到监舒州灵仙观之任命。

在丹徒,苏轼还拜访了当地的名人监杭州洞霄宫的俞康直。俞康直,字子彦。

宋朝设置的祠禄之官,准确说来是宋朝皇帝对于文臣的特殊待遇,这在历朝历代可谓是独树一帜,因为祠禄官是以主管某座道观为名的,而且还是偏偏没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东坡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