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往事」

第三十二章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一)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三十二章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一)(1/5)

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

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年纪轻轻的神宗皇帝立志变法革新,熙宁元年(106四月,就特召四十八岁的江宁(今南京)知府王安石入京,企图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王安石首先成立了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事务,曾布、吕惠卿等人参与草拟新法。

由于我们企图反映的主体是,苏轼在任地方官后是如何在新法的氛围中行政的。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对于后世带来的结果是好是坏,千余年后的今天仍没有最终的定论。我们都不是历史学家,更不是熟知经济学的专业人士,在王安石变法这一问题上,还是留给后人去评说为佳。

所以经过耕文轩主人的粗略总结,这些新法按照内容和作用大致分为理财、农业、军事、教育等措施(内容可能会十分枯燥),其具体内容有十一项如下:

一、理财措施:

主题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也就是说,通过限制大商人的盘剥复利,不必增加劳动人民的税赋就能使国库丰饶。在为国家理财方面主要有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1均输法

熙宁二年七月,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

均输法不是宋神宗时王安石所首创,系仿桑弘羊、刘晏之法而加以变通。它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由桑弘羊所提出。此法在宋史里频频出现,每次都和王安石挂钩,被反对派骂得狗血淋头。均输法是汉武帝与匈奴掐架掐得最狠,搞得军费激增,国库见底时搞的国家紧急状态法令,汉时前后一共搞了两次,国内矛盾激烈程度比宋只高不低,但的确帮助汉武帝度过了难关。

王安石集团的原意是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由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况,斟酌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情况,“从便变易蓄买”,贮存备用,藉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均输法夺取了富商大贾的部分利益,同时也减轻了纳税户的许多额外负担。理解“均输法”,最要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东坡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