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往事」

第三十章 王安石其人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三十章 王安石其人(1/5)

熙宁二年六月二十七,朝廷下诏举荐谏官。

诏命一下,张方平就忙碌开了。经过老张的一番绞尽脑汁的筛选与斟酌,还真为圣上推举了两位。

其一为尚书刑部郎中李大临,字才元,成都华阳(今已并入双流县)人,按年龄年长苏轼二十七岁。老张的评语为:识蕴纯深,风举冲远。——文绉绉的,意思不外乎此人优秀哩不能行。

其二为殿中丞直史馆苏轼,这就不用细说了,我们来看看老张的评价:文学通博,议论精正。还行,说实在的,老张的这些个评价还是极有水准,甚为客观公正的。

只可惜,有着王安石先生的加持,这两个人选均名落孙山,一时间也让张方平老老人家开始怀疑起了自己那自以为独到的眼光。

七月二十二,时年五十岁的河南府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缑氏镇)人李育(字仲蒙)病故。老李的儿子命人来求告苏轼,想让苏轼给写一篇哀辞。

老李为官清廉,家境贫寒,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幸的,但又可以说是万幸的。因为,此人与苏家的渊源,使得他的大名因为苏轼的手笔而青史留名。

老李曾以司封郎、直史馆之职担任歧王府记室参军晚年还曾任职凤翔府,以经学辅助长官,与苏轼的任职范围有着交集。

老李学问渊博,精通毛氏《诗经》和司马迁的《史记》,对人非常友善,即使别人对他不恭他也绝无报复之心。苏老泉初入仕是在太常寺任职,其时老李为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老李与苏老泉朝夕往来,十分友好。所以说,李育这个人与苏家可谓是世交了。

对于老李儿子的请求,苏轼可以说想都不用想就答应下来了。

过了三天,王安石一手编写的《英宗实录》书成(王同志完全有此实力),由曾公亮呈给了圣上。

熙宁元年,曾公亮提举,王安石本来当时已经进入翰林院,但老王还是毛遂自荐地要亲自完成此书的修撰,且不要专门配置办公室,最终用一己之力成书三十卷。就连苏轼阅后也曾对别人大赞曰:此书“词简而事备,文古而意明,为国朝诸史之冠。”

王安石出身于临江军(今江西樟树),生活在地方官家庭,也属于是官二代。

王安石自幼聪颖,读书过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东坡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