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往事」

第二十章 长安城外终南山,开元寺里吴道玄——苏轼的这次春游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二十章 长安城外终南山,开元寺里吴道玄——苏轼的这次春游(1/4)

有其兄必有其弟。

苏轼岁暮作诗分别回味了家乡蜀地馈岁、别岁及守岁的过年风俗之后,苏辙则在年后也作诗回顾了老家春日的踏青与蚕市乡俗。

眉山城出去东门十数里,有座山叫蟆颐山,山上修有亭榭楼台,松竹奇木杂然其间。山下是滚滚的岷江,因其江水极清澈,又名玻璃江。

每年的人日(正月初七),男女老少、官人女眷倾城出动,一同嘻戏饮酒于蟆颐山上,这就叫踏青。南宋陆放翁曾有诗曰:只怪今朝空巷出,使君人日宴蟆颐。看来苏辙所说的眉山乡俗,确是一项流传久远的蜀地的岁首乡俗。

每年二月望日(农历每月十五),忙了一整年的蜀地乡民利用农闲的日子,在专门因蚕事而发起的集市上售卖狄箔(荐蚕之具)、瓢轮及土釜(均为缫丝之物)等蚕具。如果有争买三种蚕具的,一定是急用的蚕农,所以这种人是不吝金钱的。

苏轼与弟弟深有同感,于是又和了苏辙的两首岁首乡俗诗了事。

在凤翔公干的苏轼,到了上元夜(正月十五夜),独自一人来到凤翔府东院观看壁上的王维(字摩诘)的画作。此时,夜已渐深残灯尚明,画中的僧人好像在慢慢走动,这种恍惚的感觉能持续很长时间。

苏轼又品味了王摩诘的诗,品味出诗中有画;再观赏王维的画,只觉得画中富含诗意。当然,这种理论已常常出现在学校的课堂上,被颇具艺术气息的教师们在课堂上一遍一遍地灌输着。

不过,从苏轼的举动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二十七八岁的青年官员异乡的真实生活状态。

到了二月,天气转暖,苏轼的病也痊愈了,他来到长安薛周家里。

薛周,河东万泉(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后徙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薛颜次孙。仁宗至和中官国子博士,监上清太平宫,为驾部员外郎,未到七十岁就致仕回家养老了。此人不抽烟(烟草自明代才传入我国),但酒瘾极大,以至于苏辙后来诗中曾专门称颂了他的酒量。

在薛周家的逸老亭,苏轼看到逸老亭上有刘敞(字原父)的题壁诗,刘原父也是常和欧阳修、梅尧臣等大佬在一起玩耍的大人物,苏轼禁不住诗兴大发,和了刘原父的壁上诗:

“近闻薛公子,早退惊常流。买圆召野鹤,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东坡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