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往事」

第九章 征鸿初起势,新蝉第一声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九章 征鸿初起势,新蝉第一声(1/5)

嘉祐二年四月初七,苏轼四十八岁的母亲程氏在家乡眉山县过世了。

当苏轼父子三人在京师接到讣告,来不及准备,就立马起身。

一路的鞍马劳顿,暂且不表。

只说返蜀后,已显沉稳老练的老父苏老泉还是没忘给恩师兼上级的欧阳修、吴中复各修书一封,陈告未及告别、返蜀仓皇之因。

当年十月,苏轼的二伯苏涣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市)知州任上的任期已满。

到该年的十一月二十二,程母被安葬于眉山武阳安镇乡可龙里老翁泉侧自营墓地。

过了些时,欧阳修给远在眉山的苏洵回了信,信中提及了苏轼兄弟的聪明与懂事——两兄弟也给欧阳老先生去过了信。

赋闲在家的苏老泉,有一天突然接到了老友史经臣去世的噩耗。

前文提到过,史经臣字彦辅,是苏洵的好友,也是苏洵的生命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人,两个人经历颇为相似,二人一同赶过考,也同样地屡次落选,因此可以说是一对人生及仕途中惺惺相惜的难兄难弟。

因此,老友的后事,苏老泉操持得可以说极为尽心尽力。

首先是为其治丧、立后,命长子苏轼前往祭奠。然后是为其收拾遗稿,这可能是对文人身后的最大的慰藉。最后还作文称颂了老史的有才气啦,笃于节义啦等贤德。

嘉祐三年,戊戌年。

眉山。

二十三岁的苏轼,俨然一只展翅欲飞、大翮欲扶风的雄鹰。

官虽不大却被称为是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竟寄给苏洵自己的《题老人泉诗》,先是畅叙了二人的深厚友谊,然后还随信盛赞了苏轼兄弟,勉励苏洵出仕报国。

十月,父苏洵收到了雷简夫的书信,告诉苏洵朝廷将要召试学士院。

十一月初五,朝廷的召命果然下达,天子要召试紫薇阁,而年已五十的苏老泉却故意称病不去赴试。而是在当年的腊月初一,给仁宗皇帝上了万言书!以一名布衣的身份先是向仁宗皇帝解释了自己不去赴试的原因,然后是像中国古时候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意气风发地向圣上提出了诸如改革吏治、恢复武举等十条措施。

然后才致书雷简夫与梅尧臣,说明了自己不去赴试的原因。对于这种先斩后奏、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东坡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