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双子神之死神其二(2/3)
但绝大部分学者对所谓的死亡本能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时至今日,仍坚定主张死亡本能真实存在的学者已寥寥无几,其中较为突出的恐怕仅有梅兰妮·克莱因等极少数人。平心而论,这一理论的确显得荒诞不经,其说法亦着实让普罗大众难以坦然接纳。
没有人能够斩钉截铁地断言那种东西绝对不可能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然而,时至今日,尚未出现哪怕仅仅一例无法通过死亡本能来加以阐释的病症。正因如此,对于那些终日埋头于临床研究的学者们而言,求死本能似乎成了一个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概念罢了。
当然啦,如果我们愿意另辟蹊径,赋予这个词汇一个全然不同的全新定义,情况或许又会有所改观呢!比如,所谓的“塔纳托斯”并不单纯指代“求死本能”这么简单粗暴,它更像是一种内心深处潜藏着的、对死亡若即若离的强烈渴望和向往之情。不妨将其称之为“塔纳托斯”情结吧。
依据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死亡本能”理论来看,人类之所以不会轻易地由于自身内在的死亡本能驱使而去了结自己的生命,恰恰是因为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攻击性的冲动有意识地转移至外界环境之中。如此一来,当这种向外释放的能量找不到合适的出口时,人们便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手段去伤害他人。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世间会存在诸如虐待狂、受虐狂之类的人群,以及那些反复无常且明显违背快乐原则的怪异行径了。
而所谓的“塔纳托斯”情结,实际上是一种与弗洛伊德所下定义大相径庭的存在。它常常体现在一些看似平常却又引人深思的现象之中:那些对墓场充满好奇的小孩子,他们瞪大眼睛注视着那片寂静之地;还有那些毫不留情地杀死小虫子的儿童,仿佛手中掌握着生死大权;更有甚者,喜欢讲一些以死亡为主题的黑色笑话,用稚嫩的声音传递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幽默。
事实上,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会对死亡产生浓厚的兴趣。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仅仅是因为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好奇心作祟,但这种说法未免过于简单和肤浅。要知道,理解生命的本质与洞悉死亡的奥秘其实本就是一体两面之事。就像婴儿们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便开始不断追问: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妈妈是怎样把我生下来的?而当他们渐渐长大,面对亲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