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夜」

白银杀人案17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白银杀人案17(1/3)

经过几天的整理,他们终于发现,第一起案子是在1988年5月26日,白某23岁,割喉,白天死于家中,颈部被切开,上衣被推至胸口处,下身完全赤裸,全身共有26处刀伤,大腿内侧有一个血手印,死者并未被性侵。

六年后,凶手再次犯案,1994年7月27日下午,供电局女员工石某被发现惨死在女子宿舍,颈部被切开,身中36刀,同样上衣被推至胸口处,下身赤裸,未被性侵,因为时间久远,当时并未把两个案子联系在一起。

四年后,也就是1998年1月到11月内连出四起命案全部都是年轻女性,颈部被刀割开,上衣被推到胸口以,下身要么被剥去衣物,要么被推至膝盖以下,身上也是几十处刀片,也并未被性侵。

孙文斌目光锐利地扫过这些案件的细节,他放下手中的红笔,沉声道:“你们看,从1988年的白某案开始,凶手的犯罪手法就呈现出一种诡异且独特的模式,颈部割开、衣物摆放异常,以及大量无性侵痕迹的刀伤。这种行为模式在后续案件中得到了延续,甚至到了1998年的四起连环命案,尽管时间跨度大,但凶手的手法却始终如一。”

许昭阳凝视着眼前陈旧的档案,他推了推眼镜,语气严肃地说:“从白某案开始,凶手就展现了一种极为残忍且有组织的行为模式。颈部被精确地割开,衣物摆放刻意,下身赤裸,刀伤遍布全身但没有性侵痕迹,尤其是那个血手印,这像是某种符号或仪式的一部分。”

孙文斌翻动着手中的卷宗,点头附和道:“确实,这些案件中反复出现的特定手法和细节,不仅显示了凶手强烈的控制欲,也暗示着一种可能的心理疾病或是扭曲的满足感。1994年的石某案尽管相隔数年,现场情况却惊人地相似,说明这不是偶然的巧合。”

江淮靠在椅背上,分析道:“从心理病理学角度来解读,这种对受害人身体的特殊处理方式,以及凶手在杀人过程中保持冷静、实施大量刀伤却不进行性侵犯的行为,很可能是他在追求一种超越普通暴力的深层次快感,或者通过这种方式传递信息,甚至是对警方的一种挑衅。”

许昭阳再次强调:“现在回头来看,虽然当时未能将这些案子关联起来,但从1998年的四起连环命案可以看出,凶手并没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