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骥行三国」

第232章 魏吴联合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232章 魏吴联合(2/3)

对抗曹魏的大政方针,因为以东吴的国力是不可能攻下益州的,也就是说冒着与盟友撕破脸的风险,却最多只能得到襄阳一个郡。

这样做风险太大,收益太小,完全不成正比。

主战派代表由刚被蜀汉释放的朱然领头,他认为汉军的水师力量突飞猛进,还具有占据上游的地利优势,对武昌是个巨大的威胁,只有夺下襄阳,才能解除悬在头上的这把刀,为此即便与蜀汉全面开战也是值得的。

孙权被两班人吵得头大,偏偏双方带头的又都是自己非常信任的心腹,难以抉择的他只好习惯性的把难题抛给了江陵的陆逊。

陆逊原则上是反对和蜀汉全面开战的,他反对与蜀汉开战的理由很简单,即便赵骥派不出兵力支援襄阳,单靠襄樊现有的驻防汉军,那也不是失去水军优势的东吴能轻易对付得了的。

而且曹魏的襄阳太守吕常已经用实际证明了一件事,即便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刻,别人也不一定就会投降东吴,因为汉魏吴三国中,东吴的孙氏政权是看起来最不可能统一天下的。

但陆逊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不然当初也不会支持吕蒙背刺关羽了,他给孙权回了一封信,建议孙权在口头上假装答应曹叡,但不要公开,不要把盟约落在纸面上,然后就坐山观虎斗。

如果魏军成功突入关中,或者占领南乡切断襄樊与关中的联系,那就大可以借帮助盟友协守襄阳的名义,强行进入襄阳和樊城。

历史上,东吴在蜀汉灭亡之际就是这样做的,只不过被镇守永安的罗宪击败了。

如果赵骥成功挫败了曹魏的攻势,那就来个打死不认账,继续维持与蜀汉的盟友关系。

孙权对陆逊的建议深表赞同,觉得这个点子简直是出在了他的心坎上,盟友嘛,有利用价值的时候才能称作盟友,否则他可不会顾及什么信义道德。

收到孙权回复的曹叡嗤笑道:“孙权鼠辈,果然不出朕的所料,哼,周瑜之后,江东可谓无人矣”。

司马懿同样对孙权的态度抱无所谓:“孙权秉性一贯如此,以臣之见,只要我军能在攻势中占据优势,孙权就一定会耐不住寂寞的,陛下不用太在意孙权是否给出明确的承诺,他眼中只看得到利益”。

曹叡解下自己的佩剑赐给司马懿:“此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骥行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