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医在民间」

第275章 伤寒、温病二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275章 伤寒、温病二(1/3)

“你说拿伤寒指你说的温病错了?

那你可知其为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的治病原则,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调整阴阳,扶正驱邪,还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诸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成效斐然的方剂。

《伤寒论》记载处方113个,《金匮要略》记载处方262个,除去重复的,两书共收录方剂269个。

这些方剂均有严密且精妙的配伍,如桂枝与芍药配伍,若用量相等,即为桂枝汤;

若加桂枝三两,则可治奔豚气上冲,若倍芍药,即成治疗腹中急痛的小建中汤。

若桂枝汤加附子、葛根、人参、大黄、茯苓等,则又可衍化出几十个方剂。

其变化之妙,疗效之佳,令人叹服。

其对于后世方剂学的发展,诸如药物配伍及加减变化的原则等,都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

当然这也包括你温病派。

另对各种处方剂型的制法,也记载的甚为详细,对汤剂的煎法、服法也交代颇为细致。

所以后世称祖师之《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称该书所列方剂为‘经方’。

是以吾派伤寒,亦称经方派。”

杜谨同样站起身来,不急不缓的说出这段话,虽声音不大,语调不重,但掷地有声,或许是有祖师加持,一身气势犹胜冷云书三分。

“伤寒论,阳明病篇,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面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杜谨说完,停了下来。

冷云书见杜谨停下,便讥笑出声:“所以伤寒论不也说,我说对了吗?”

杜谨闻言,不变的冷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意:“然金匮有补,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温病条辨没有收录厚朴三物汤,所以你没看到过吧?”

冷云书刚要反驳,就听杜谨继续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一代大医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