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开局童子兵,撑起乾坤重」

第76章 平等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76章 平等(1/3)

营长魏国松继续陪着丹初一行,前往观摩步兵队火铳哨考核。

丹初交待他道:“我推崇泰州学派,在军中倡行官兵平等,官须爱兵,兵要敬官,官不得滥杀,不得克扣伙食,兵不得违抗军令,不得开小差。

“你营中士气不错,但还要继续抓下去,首先要从改称呼、废跪拜抓起。譬如刚才那名新兵,仍习惯以小人、小的自称,需要改正过来。”

“诺!卑职……”魏国松赶紧打住,改口说道:“职下一定大力纠正!”

明朝中期以来,随着阳明心学的传播、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社会上出现了渴望平等的思潮。

明朝也顺应时势,松弛了社会管制。最典型的,莫过于户籍管理的放松。匠户等贱户皆能参加科举,且有专门的科举名额。商人有商籍,可在经商之地就地考试。就连流民也有“附籍”,可通过附籍参加科举。

清朝得国太易,为污蔑明朝而大肆篡改历史,屡屡兴起文字狱。明朝诸多正面之处,都湮没到了历史的尘埃中。

明朝鼓吹平等最力者,当属阳明心学中的泰州学派。

嘉靖、隆庆时期的重臣赵贞吉,出身于匠户,就是泰州学派的代表,生前便大力鼓吹“人人皆可为尧舜”。

赵贞吉博学多才,峭直梗介,议论慷慨,与人争论不曾屈服。与当时的重臣谈话时,他经常直呼其名,与官场规矩大相违背。但在《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被塑造成了“不粘锅”。

一代宗师李贽反对程朱理学,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婚姻自由、解放妇女,把批判的矛头对准封建制度,极力鼓吹民本、平等等主张,影响深远。

到了明末,天下大乱,大江南北不断爆发佃变、奴变。乡村有佃变,城市有奴变,本质上都是下层百姓追求平等的暴动。

江南江西富庶之地,“每村千百人,各有渠魁,裂裳为旗,销锄为刃,皆僭号铲平王,谓铲主仆、贵贱、贫富而平之也。诸佃各袭主人衣冠,入高门,分据其宅,发仓廪散之……”

各省皆有类似的民变,佃变、奴变、矿变……再加上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明朝即便没有外敌,也很难挺过内乱。

清军入关前后,明朝地方秩序已经陷入空前的混乱。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南明:开局童子兵,撑起乾坤重